(□ 李耀华)开春以来,海州区对十余条人行道问题道板砖实施小微修复,类似精修还见于路面窨井盖“火补”找平,市民感慨出门就能享受“稳稳的幸福”。看似微小的市政工程,却引来掌声一片。当城市建设从“大拆大建”转向“精雕细琢”,这场绣花般的城市治理,正悄然书写着民生幸福新篇章。
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就藏在诸多细节褶皱处。我市城区土壤盐碱度较重,行道树根系偏爱横向发展,加上其他不利因素影响,人行道板难免局部凸出或凹陷,及时修复就能让市民感受真正的“足下无忧”;将窨井盖与路面高差控制在几毫米内,日常通行就不会“哐啷哐啷”。“足下无忧”是稳稳的人文关怀,而以毫米为计量单位的改变,丈量的则是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的距离。民生工程不必有惊天动地的大投入,但必须有见微知著的用心。由此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群众满意度就写在他们的脸上。
传统道路养护如“开膛破肚”,动辄封路数日,精准修复正让城市治理迭代升级。从早年外科手术般的拆除与建设,到人行道精准小微修复,听到市民维修呼声后,维修人员半小时即可完成局部道板砖修复。路面窨井盖“火补”神速找平,更让人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精准操作不仅将影响降至最小,更让道路养护成本大为降低。信息反馈与修复跟进,是行政效率的提升、建设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治理逻辑的进化。当建设者及时修复每一块板砖,治理也就从粗放走向了精准,从而既顾及了“面子”,又回归到了“里子”关怀。
城市道路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是市民的情感载体。一座城市的温情,不在于摩天大楼有多亮眼,而在于老人推轮椅过马路是否安稳、孩童奔跑时是否有踩坑隐忧。真正的现代化治理,不是动辄投资千百万元的大手笔,而是实实在在的用心建设与养护;不是疾风骤雨的改造运动,而是日复一日对城市痛点的抚平。道路微修复恰如春风化雨,城市文明的刻度就在“足下”。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