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繁荣国内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两个循环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路径:
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是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要进一步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充分发挥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实走深、行稳致远。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有效对接,着力培育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完善贸易投资促进机制,消除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制度性障碍,提高与相关国家贸易投资合作水平。坚持深耕细作,做优做精重大合作项目,提升综合效益,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沿线国家民众,延伸和拓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积极转向制度型开放。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所谓制度型开放,就是由过去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为主导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为主导转变。具体内容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和扩大制度规则的开放,如,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合法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中央提出制度型开放,就是希望借助这一开放方式的转变,依托那些能够不断激励创新的先进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因素能够得到有效释放,加速形成以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现阶段要加快落实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健全投资管理体制、商事体制、国企、要素定价等关键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当前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创新资源,在开放合作中推动自身的科技发展。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加强与相关国家的项目合作,开展联合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精准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特别是要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促进关键技术国际转移,鼓励我国创新主体对接国际创新资源。支持我国有条件的创新企业走出去,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冲击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正在重新布局,产业链向区域化和本土化转移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我国经济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全球产应链供应链重组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我国应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继续利用和发挥全球供应链优势的同时,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新趋势,推进自贸区建设扩围提质。现阶段要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加快落实,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探索参与全面且先进的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CPTPP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深化地区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和供应链网络建设,营造有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二战以后,形成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三驾马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这三个治理机构在历史上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当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发展失衡、贫富差距加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对全球现行的经济治理体系进行改革。我们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与各国携手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与建设,倡导重塑全球合作,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世贸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国际经济组织或论坛,适当纳入产业合作、发展合作、全球价值链等经济技术合作议题,营造国际共识和谈判压力,争取在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权。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投票权改革,维护和确保发展中成员的发展空间,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向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红 作者为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