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连云港精神”表述语释读

新时代“连云港精神”是“崇德向善、坚韧奋斗、务实创新、勇立潮头”,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一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激励全市500多万干群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追求和坚实的行动,并作为评价个人或单位工作成绩的标准;二能够作为参照系,约束民众尤其是党员干部日常行为、工作生活方式和精神态度。

  这四句表述语是一个整体,包括前提、路径和目标三个维度,不可割裂。

  “崇德向善”是前提,寓意高远。它是表述语之“纲”,能够起到统领作用。“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产生的时间要早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端”,而“八端”又是从“崇德向善”这一上位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下位概念。需要强调的是,连云港地区也是产生“崇德向善”的故乡。王国维认为:“崇德”的观念出自三代时期的海岱地区。“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这个东方指的就是包括连云港所在的东夷。北京大学武树臣教授认为,“善”的同义词是“仁”,包括连云港地区的东夷人从人与人交相爱的关系中创造出“仁”的概念,后被孔子所汲取,成为传统儒学思想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武树臣《寻找最初的“仁”———对先秦“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孔子曾专程来到郯子国“问官”,所谓“问官”就是要全面了解和研究东方郯子国的政治文化制度,一度“登山望海”,今日的孔望山留有他的文化遗存。他感叹郯子国德政之善,曾计划晚年乘坐木筏南下到郁洲岛(今云台山)度过余生(《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薪火相传,今天的连云港人从中汲取了“仁”的思想,乐于助人。

  “坚韧奋斗”与“务实创新”是路径。域内民风“朴而不文,实而不诈”(《隆庆海州志·风俗》),无机利之习。男不畏强御,女不避强悍。连云港域内多山,山是连云港先民最早的活动舞台,人类的足迹首先踏上的往往是山地。在江苏,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是在市区南郊锦屏山的桃花涧和东海县西部的马陵山上发现的。“坚韧”是山地之民的性情,“奋斗”是山地之民的灵魂,“务实”是山地之民的行为方式,而“创新”是山地之民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连云港先民曾用水晶石作刀,以花岗岩作纸,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光彩照人的岩画、碑刻,连云港境内的山是文化山。山之壑、石之洞、树之林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坚韧奋斗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激发了文学家创作的灵感和潜能,《神乌赋》《镜花缘》《西游记》等彪炳于文学史的名篇名著的创作与连云港的山是不无关系的,其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体现出“坚韧奋斗”“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

  连云港人的性情、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面貌,和其他区域的人们一样,既受中华文化的规制,又受周边区域文化的影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史前时代至魏晋南北朝以前,连云港人的创新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将军崖岩画、大伊山石板棺葬群、藤花落古城等具有标识性的文化制作是其他地区东夷文化遗存或遗址中很难一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航海家是赣榆人徐巿;第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作于东海县的曲阳;第一座佛教造像群出现在汉魏时期的孔望山;儒佛道三教合流首先出现在本境域等等。

  “勇立潮头”是目标。“潮头”一词涵义有二:一是指向连云港是一座海滨城市;二是指向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走在前列。历史上,连云港这座滨海之城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列。早在四千五百年前修建的藤花落古城就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滨城市,标志着连云港先民在江苏率先跨进了文明的门槛(王健主编:《江苏通史·先秦卷》)。而环顾江苏周边地区尤其是南方各地,有的尚在大海之中,如南通;有的尚未开化,如居住在苏锡常地区的山越人。中国东部临海之地多矣,然以海命名行政区域者惟“海州”最为凸显(文献显示,出现海州地名有四,除连云港长期称之为海州外,浙江省台州市历史上也有海州的建置,辽宁省阜新市设有海州区。此外,朝鲜西海岸有一港口城市也叫海州,因位于黄海海州湾而得名)。秦汉隋唐宋,都城咸阳、长安、洛阳、开封,皆建在北纬34.5°左右,自西向东和连云港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望海无不向东,东是海,海在东,东方为海州,海州在东方。正是由于海州位于中原王朝国都的正东方,是东方“国门”的所在地,是通向海外之国的最佳通道,故而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陆海丝绸之路交汇点以及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联想,秦始皇曾在这里“立石”作为秦帝国东大门的标志。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认为,连云港—徐州一线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一直是全国的文化高地,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简”很可能来自于文化高地连云港,在先秦及秦汉时期,连云港高高昂头矗立在时代发展大浪的潮头(荣新江《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从文化角度看,连云港人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创造。中华文化的内核诸如“法”“仁”“礼”“德”“孝”“刑”“律”等都和包括连云港地区东夷人的习俗关联密切(参看武树臣教授的系列文章)。文学成就更是独树一帜,《神乌赋》“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现存的汉赋里连一篇同类的作品也找不出来”(裘锡圭《〈神乌赋〉初探》);小说《西游记》与连云港关系密切;另一文学名著《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长期在板浦生活;元曲大戏《窦娥冤》被认为取材于连云港“东海孝妇”的故事。

  从经济角度看,盐税是历代封建政府赖以支撑的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而连云港地区的盐场一直是淮盐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中国“闭关自守”,至明清时期更有“锁国”“迁海”之举,但清政府在收复台湾后开放的四个口岸中,云台山口岸赫然在列,成为连云港建港的肇始和源头。

  历史上,历代连云港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功业,糜竺、钟离眜、王朗、徐宣、鲍照、王僧孺、胡松年、王鸣鹤、张朝瑞、卞赓、武同举、朱自清、江恒源等人彪炳于史册,他们的业绩成为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的文化记忆。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期,号称“实业救国”的楷模“江北三杰”中有二位是连云港人,他们分别是沈云沛、许鼎霖,而另一位南通的张謇也与连云港关联甚密,曾应聘主持过赣榆的“选青书院”,主编了《光绪赣榆县志》。

  历史上的连云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许多域外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流和革命家曾在这里建功立业,以求不朽。任恭、刘备、邴原、垣崇祖、刘善明、明僧绍、庾信、陶渊明、马仙琕、成玄英、杜弼、沈括、石曼卿、张叔夜、魏胜、苏轼、王同、张峰、唐仲冕、陶澍、魏源、包世臣、谢元淮、王尽美等,他们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他们的行状或被刻在石头上,或被写入史乘中,经久而不废。诚可谓“海州古称名郡者,以人重也”(张卫怀、汤兆成等标点:《隆庆海州志》卷七《人物》)。

  此外,历史上的连云港文化在东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早在先秦时代稻作文化便传到了同处于海州湾的朝鲜半岛,继而传入日本列岛;因为徐巿团队的和平之旅,中日韩三国学者总能走到一起,共同探讨民间文化交流的路径;隋唐时期,连云港的宿城居住着一群新罗人,他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名“新罗村”;日本和尚园仁曾两次在海州登岸;宋代海州城内建有“高丽馆”等。

  今日之连云港人,以“崇德向善、坚韧奋斗、务实创新、勇立潮头”的视角观之,不乏人数众多的实践者。假以时日,我们坚信连云港人将会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谋求高质发展,创造出令人瞩目成绩,使我们这座城市再次走在时代的前列。(石荣伦)

作者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江苏地方文化史连云港卷》首席专家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