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乡村干部当打好“生态牌”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8月到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严格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反复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它是关系到人们当前和今后生存环境好差、生产条件优劣、生活质量高低、人均寿命长短和能否兑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优质生态资产承诺的大事。可见,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何其重大,作用何其重要,与每个地方、每个人息息相关。

  但据笔者平素观察和近期调研发现,眼下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组织和许多乡村干部对此存有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或等待观望,进展缓慢;或思路不清,效果不佳;或心里想干却不知怎么干等情况。有鉴于此,笔者求教有关专家,思考并得出结论:乡村干部当务之急有“四要”。

  一要强化认识,提高站位。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刻领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始终将其当作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其次要真正懂得乡村干部是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自身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度快慢、质量好差;能否打好“生态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既然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既然任其职就必须尽其责,竭力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时时处处心系“生态”,加强学习,倾力工作,创新实干,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无条件地念好“生态经”、算好“生态账”、打好“生态牌”,否则,难避失职渎职,愧对子孙之嫌。

  二要摸清家底,搞好规划。摸清家底才能切实搞好规划,搞好规划才能高效推进工作。乡村组织首先要积极主动联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请他们出人出技术出主意和乡镇联手仔细摸清生态家底,对各乡(镇)、村(居)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状况、使用现状、综合效益等详细情况逐一过堂,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档入库。然后按照上级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精神和具体要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和自身实情与需要,本着“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科学实用”的原则,依靠职能部门的技术和标准为各自乡镇、村居编制出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规划、短计划;同时制订精细的《实施方案》,并请他们跟踪督导,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三要善于比较,学会算账。有比较才有鉴别,会算账才见真章。事实证明,一个地方重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其结果迥然不同。比如同样是“一亩三分地”,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也大致相同,环境治理好的、生态文明程度高的地方,乡村经济发展风生水起,百姓生活富足康乐,那里招商引资容易,还有的利用自身特色生态资源加以整理装点很快成为旅游景点,“农家乐”“民宿”等应运而生,为乡村振兴平添了腾飞的翅膀。而一些不够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山不青、水不绿、田不成方、林不成片,“凤凰”难落,鸟雀少栖,就会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拮据。因此,乡村干部要迅速走出“生态工程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与其把钱物、精力投在生态工程上,还不如直接用在农业生产、帮助群众发展经济上来得快”的误区,善于比较,学会算账,充分认识到生态工程一次投入可多年受益或长期收益,是吃“小亏”讨大巧、常讨巧之举;也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要雷厉风行,迎头赶上。认识到位,规划制订后,当紧锣密鼓,雷厉风行,迎头赶上。一方面乡村要组织人力,投入资金,对照实施方案,按下“快进键”,风雨兼程,快干事、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做到月有检查、季有评比、年有总结,鼓励奖励先进,鞭策惩罚落后,确保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模样,全力打造辖区内以整理、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为龙头的优质生态工程;另一方面市县要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经常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学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干中学,学中干,根据当地不同乡(镇)、村(居)不同的生态资源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如何切实护好用好用活生态资源上下功夫,做文章,做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善做善成,切忌盲目乱干事,花钱不识字。同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工作必须有我”的胸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数代同心铸辉煌”,既要有为当前发展谋的权衡与魄力,更要有为子孙后代计的担当与奉献,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创新实干,善始善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最终取得既很好地保护和修复了当地生态资源,又享受着生态资源持续、丰厚回报的“双赢”效果;带领群众向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目标砥砺前行,高歌猛进。(□ 王传元)

  作者单位:灌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