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确立整体绿色安全观 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绿色安全一直是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和地方党委政府重点打造的方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构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安全绿色循环发展”,要形成经验,掌握标准,引领行业,建成全国领先的高端新材料和国际最具竞争力的电子化学品产业基地。

连云港石化基地是我国沿海重点开放高地,也是融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世界经济的战略载体。打造连云港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首先需要实现绿色安全世界一流的目标。近年来,连云港石化基地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比照新时代绿色安全发展观和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还存有差距,如绿色安全规划缺项、生产安全风险依然在、生态环境承压增大、社会安全意识缺失和文化安全形势严峻等。

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亟待确立新时代整体绿色安全观,对标国际一流绿色安全标准,压实全域范围内绿色安全责任体系和治理体系,明确目标,前瞻研究,夯实基础,科技赋能,创新方式,提升治理,依法保护,着力将连云港石化基地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安全石化基地示范标杆,为建设“富强美高”的新港城,加快江苏现代化新征程应答时代问卷。

1.确立新时代整体绿色安全发展理念。新时代就要有新约束、新准绳,要认真履行地方党委、政府是绿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根本方针和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原则,确立整体绿色安全发展观,统筹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各个方面,将绿色安全作为最基础的永久性红线,统筹陆海两大区域,确保江苏沿海整体可持续发展。

2.健全“绿色安全园长责任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零排放”的理念,瞄准2030年的“两碳”减持目标,强化和提高环境治理能力,走新发展之路。要坚持底线思维原则,从园区的规划、施工、运行和管理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全过程管控,全过程追溯,全过程负责,全过程追责,破除原有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割裂和脱节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石化基地“绿色安全园长责任制”,压实责任,终身追责。

3.完善世界一流的绿色安全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高标准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做好全天候的应急防备;前瞻布局区域内地下综合管廊网络,构建起生命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构建了以产水、供水、污废水收集处理回用和水环境生态“护理”为特色的园区水环境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徐圩新区以及周边的水处理、环境要素指标监测、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供排水管网建设与运维、三废综合治理及利用等多领域、多要素、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全天候的降废减排治理网络。

4.建立园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要根据现有建设需要,设立覆盖全域以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监控网络,运用数智化监控手段,对周边的空气、水源、植物、动物、海洋生物等开展长期监测,掌握动态数据,长期观察徐圩园区以及周边的职工职业病发生几率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物种多样性变化和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的发展状况,动态调整保护措施,实施补偿政策,筑牢绿色安全防线。

5.引进和推进行业绿色新技术应用。要根据园区内石化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改进工艺,采用世界领先的专有工艺技术,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提高装置的生产可靠性、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可以借鉴广东惠州石化基地采用的业界领先的壳牌POD装置多元醇技术应用模式,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减少碳足迹,打造环保、安全、高效的石化企业。推进世界范围内行业新科技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瞄准世界一流的石化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减低园区的碳排放,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6.创设国家级绿色安全石化专业科研机构。紧盯国家和世界石化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国际一流环保公司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协作,特别是国际一流的环保公司,争取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扶持,创建国家级的石化环保安全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7.破解淮盐文化保护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原有石化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安全保护内容,留出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加快推进绿色安全石化园区建设与地方文化生态化建设并存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充分借鉴连云港市开发区藤花落遗址保护的历史经验,开展区域内国家级非遗项目淮盐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保留部分历史上的淮盐文化生产场所和主要淮盐文化遗址,建立专门的绿色生态的文化传承保护园区,破解地方文化保护的“阿喀琉斯之踵”。

8.打造江苏沿海绿色安全生态廊道。按照新的江苏沿海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系统推进沿海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展现“生态绿+海洋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的江苏沿海防护林走廊,构建绿色生态廊道。还可以围绕徐圩新区周边区域,建设绿色森林防护林走廊,降低区域内因为空气流动带来的周边自然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9.建立园区绿色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制。要按照国家《国安法》《海洋法》《环境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文件精神,强化对园区内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文化遗产等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有针对性动态监测园区内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的变化,依法给予补偿和修复,确保区域内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赵  鸣)

​(本文为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市县专项课题重点培育项目) 

作者为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