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连云港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北翼重要城市,肩负着“‘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江苏连云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更好地嵌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体现连云港担当作为,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精准定位,科学谋划发展路径。一是认清现状。从长三角区域看,连云港处于长三角的边缘,未能充分享受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辐射、带动、红利,我们的人力、资金等要素仍处于被虹吸的状态,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动力不强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二是深挖优势。区位方面,虽然连云港地处长三角的边缘,但从淮海地区和全国范围看,是苏北重要门户及“一带一路”东方桥头堡,要进一步发挥综合交通和陆海联运特色优势;产业基础方面,连云港已经逐步建立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打造产业特色;人文科教方面,连云港一直崇文重教,以江苏海洋大学为基础的科教方面的人才众多、人脉广泛,这是最大的隐形财富和发展基础。三是科学规划。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为参照,强化落实“十四五”各类规划,尤其是要强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多规合一。
夯实基础,做大做强产业经济。一是主攻工业经济。要准确把握连云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位置和分工,立足市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坚持主抓工业不放松,持之以恒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打造工业强市。二是做强海洋产业。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统筹布局海洋产业,发展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各方海洋产业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区域分工合作中提升海洋经济层次,以此转化为区域的竞争优势。三是引进培育并重。坚持抓大不放小,统筹安排全市的发展要素资源,既要突出主战场地位,也要兼顾好各个县域板块经济的发展。既要“移大树”,招大引强、挂大靠强,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要“栽小树”,保持耐心和定力,给本土的初创小微企业落地成长的空间,精心加以培育扶持。四是搭建科创平台。发挥市内和市外连云港籍科创人才,加强对接引进,积极招才引智,搭建务实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着力打造人才强市,千方百计扩增量、优存量,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平台支撑,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夯实“硬平台”。要提高政治站位、认清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营商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大闲置低效资产的盘活利用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尽力把“僵尸企业”的闲置资产盘活用好,避免一边项目等地“嗷嗷叫”,一边闲置土地“睡大觉”。要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区域、行业及各领导部门的产业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引导和约束,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避免各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要强化制度建设,公开透明突出公正有力,持续完善监管体系,夯实法治支撑,强化法治保障。二是优化“软环境”。要强化协调、各司其责,不管哪一个部门还是哪一个人的事,必须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真正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优质营商环境。
借势借力,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及时关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里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吃干吃透、用足用活。努力争取长三角发达城市的各方面支持,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中去,在产业承接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上主动对接、争取机遇。二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要紧抓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特殊机遇,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打造特色开放型经济。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长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沿海地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 徐阳)
注:本课题系全市应用研究重大课题等资助项目:连云港深度嵌入长三角一体化路径研究(LLYZ215100)
作者为连云港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教师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