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三重历史脉络


(□张继华)现代化属于世界历史性课题和世界历史性事件。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体系构建后制度竞争背景下、基于特定境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展开的历史性存在,体现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历史辩证法,要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深刻把握其形成的三重历史脉络。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世界历史构建以来两种制度竞争的选择,科学社会主义是其历史魂脉,规定了其属性和方向。近代以后,以地理大发现为前提、以技术革命为导火索、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现代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重大变革。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了全球的殖民扩张,并借助现代性的绝对权力把一切民族卷入到资本现代性所设置的世界体系中。马克思指出,这种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资本现代性的世界历史,尽管因其所创造出的生产力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但其内蕴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难以避免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由资本主义现代化宰制的局面,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走向了国家形态。在列宁看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利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赶超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斯大林主导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相当重大的成就,然而到了赫鲁晓夫直至勃涅日列夫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日益呈现僵化、教条化趋势,尔后继起的改革甚至放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福山的自由民主主义的历史终结之论一时甚嚣尘上。然而,积累七十余年厚势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断言的虚妄性和悖谬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和理论定力,深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扭转了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使世界社会主义迎来了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厚积淀,独特文明基因是其历史根脉,规定了其特色与气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现代化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异质化过程,但也呈现出必有的历史连续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由中华文明所构筑的文化积淀下所展开的伟大实践,蕴含着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人文理念和精神品格,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它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谱系中独树一帜的“标志牌”,鲜明地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深刻的内在规定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基于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源起是因为有中华五千年文明。正是基于独特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开辟了新的境界。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聚合发展而不中断,是因为它勇于不断拓展其文明宽度,具有突出的进取性包容性。近代以来,面对经过工业化和民主政治武装的西方文明的强势压倒性冲击,中华文明开启了艰难的自我蜕变,在百转千回的挣扎和探索中,历史性地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了本质性关联,并在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重新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时代新生,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自我更新。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亦是“两个结合”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发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近代以来追寻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问题需求是其历史情脉,规定了其路径与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在由西方资本现代性所架构出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格局及呈现出的西方与东方的“中心—边缘”关系历史境遇下展开的,它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历史的主题主线。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尝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种方案和实践,都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没能改变中华民族悲惨的历史命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述种种尝试都仅停留于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复制或模仿层面,未能正确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境遇所导致的民族主体性身份的失落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缺失。苏联十月革命道路的成功,给予中国强有力的指导,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开始以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被动、从属的“身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有了主心骨,中国式现代化也开始了由被动卷入向主动探索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浴血奋斗,成功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目标,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为快速改变经济上的弱小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但我们党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并非走得一帆风顺。“以苏为师”的现代化历程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但也逐渐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以改革和开放为牵引来思考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和物质条件,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关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和规律性阐释,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原创性经验和全新的中国方案。


(本文为2023-2024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3LKT085)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党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