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元)“以乡(镇)为家”曾经是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主要表现形式是“三套班”领导或举家或单身住在乡镇,其他干部除了本乡镇或靠近乡镇政府人员外也都“以乡(镇)为家”。之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纷纷住进县城、市区,渐由“住乡”变成了“走读”。
思昔抚今,越发觉得当年并未在意的“以乡为家”这一工作生活模式,却蕴含着许多有效的行政之策、可取的勤政之法、实在的亲民之举;住乡干部与“走读干部”相比也有好多可圈可点、可颂可扬之处。比如住乡干部在一个乡镇三五年下来,对所有村组特别对自己分工片上村组的人口、土地、庄稼茬口、沟渠路道、桥涵闸坝和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然于心,工作起来可谓得心应手;有好多乡镇干部还真交了一些农民朋友,并长期联系,互通有无,是真正的密切联系群众。
住乡干部有足够的时间谋事。常言道:成大事者必谋事在先。而谋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对此,“以乡为家”的乡镇干部得天独厚,他们吃住在乡镇,有大块时间对本职工作或独立思考,或集思广益,或面向群众,经常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及时制定出适合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规划、短计划;完全没有眼下“走读干部”把大量时间耗在往返路上的行色匆匆。因此,住乡干部与“走读干部”所具有的有效工作时间差距甚大;可以说只要住乡干部想谋事就能谋成事,而“走读干部”即便满心想谋事也缺少足够的时间支撑,好多工作来不及深思熟虑,只能草草决策,匆匆上马,成败两由之。
住乡干部有足够的精力干事。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千头万绪,事情琐碎复杂,群众的不时之需和突发问题都需要面对面处理,实打实解决。要干好事必须有足够的精力。对此,“以乡为家”的乡镇干部最有条件应对,他们家在乡镇,心在乡镇,没有“走读干部”往返的疲惫和额外的应酬与社交场的分心;他们能心无旁骛,集中精力,不分昼夜地工作。因此,如果说心无二用,住乡干部这种工作状态是再想干事、再会干事的“走读干部”也无法企及的。
住乡干部有足够的把握成事。其实,谋事也好,干事也罢,都是为了成事,为了快速实现行政工作效率最大化最优化;而事实证明,只有有足够时间谋事,有足够精力干事的人才能有足够的把握成事。对此,住乡干部最具优势,“以乡为家”为他们赢得了大量时间,蓄积了旺盛精力,为干好工作,成就事业插上了一对强劲的隐形翅膀。因此,要成事必须像住乡干部那样用大量时间尽心谋事,用旺盛精力尽力干事。否则就会人浮于事,难成大事,甚至一事无成。这是当下“走读干部”早该明白的道理。
习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之快,现在县乡机关车来车去、电(电话)来电(电脑)去、纸来纸往、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固然昔日可比,但走过的路上总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值得回眸、俯拾。但愿“以乡为家”工作模式和敬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得以重塑,并发扬光大;期盼当下的“走读干部”赓续优良传统,勇敢走出“恋家轻乡”的小天地,健步登上“以乡为家”式的大舞台,以单位为家心思在公,以事业为重干字当头,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有为有位之年在新时代出彩,为中国梦出力;不要忘了“以乡为家”的模式是历练人生、增长才干、筑梦圆梦和谋事、干事、成事的首选。
作者单位:灌南县委老干部局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