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彰显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未来五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只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的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方法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必须要依存于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以人类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突出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应当包括再生产自然界的过程。人的生产必须以全面建设自然界、恢复自然界的良性循环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阐明,人的全面生产将实现人的尺度与自然界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当人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去开发、加工和塑造自然之时,将会使原生自然的生态美更加完善,人类发展与生态持续是辩证统一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塑造了与西方物我二分的二元哲学完全不同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哲学体系;“天地之大德曰生”中蕴含着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推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包含着古代人在向自然索取时所坚守的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道德操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命共同体”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角提出的重要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维,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三个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诸多重大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总书记作出了直观而辩证的论断,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以辩证态度反思历史问题,“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四、坚持以辩证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握好辩证思维方法,可以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钥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以辩证思维反思和处理生态问题。为此,一是要注重运用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高水平保护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水平保护能够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二是要践行矛盾论和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才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素质,让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三是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以自然恢复为主是基本方针,对于依靠自然恢复很可能无法逆转或逆转周期长的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必须借助人工修复的辅助。四是要运用外因与内因相互转化的思维方法,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一方面,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发挥生态制度和法律的刚性约束和高压线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促使民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五是要展现内与外的结合、稳与进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坚定不移,而达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应该由我们自己做主,构建有利于我国的“碳话语”体系。
注:本文系淮海经济区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调研课题、2023—2024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内涵”阶段性成果。
□ 柴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