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连云港职技院培养实用型现场工程师的做法与思考

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市委书记马士光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依托江苏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以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以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家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协同育人为途径,以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维修、懂管理、会沟通、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为目标,创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形成了一套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和培养体制机制,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装备制造业单项冠军、大型外资独资企业———喜星电子(南京)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试点工作,经申报立项程序后列入江苏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名单。

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及政府、行业、产业园区等优质资源,建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管理架构。校企共同成立现场工程师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与企业总经理任组长,双负责人共建学科专业,双导师制倾力学生成长,协同做好规划设计、项目实施、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学徒制管理等。按照“面向岗位—联系知识—调整课程—开展教学—深度实施—形成模式”六个递进层级,通过嵌入企业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内容的重组和优化,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鲜明的知识体系开展岗位技能培养,并针对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优化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制度化合作有效途径,构建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现场工程师这一产教综合育人机制,通过搭建校内、校外双平台,实施教师进企业、学生进项目、教学进现场,将产品试验试制、工艺研发、检验检测等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生产性实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优化,立足服务国家及江苏省制造业发展战略,对接智能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主要环节,校企共同设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有效整合学校、公司及政府、行业、产业园区等优质资源,共同打造“1+N”的产教融合联盟,组成现场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智能制造产业一线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产业急需的智能制造装备使用、维护、维修、保养等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校企共同规划、制定及论证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结合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共同设计可操作、易实施,与江苏省先进制造业无缝对接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

建立“双导师”培养机制

打造“双向兼职、双向互聘”的校企师资团队,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现场工程师学徒双导师的教学规范与标准要求。以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根据新时代国家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规范的要求,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规范、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企业导师的教学基本功,确保高尚的师德师风。对学校教师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培训,提升其对企业研发设计流程、工艺编制与调整、生产车间调度与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企业相关知识,增加其企业实岗体验,提升其企业实践能力。

企业导师既是企业的设计或生产岗位的师傅,又是学徒班的指导教师,所以企业导师既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又承担学徒班的授课指导任务。企业明确规定企业一线师傅必须参与学徒的指导与管理,其20%的工作量用于指导学徒。同时,明确企业师傅指导学徒课时津贴。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其中,岗位实践有一定的津贴,联合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成功立项的,另给予项目经费用于研发。通过强化校企师资力量,双师并举,助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重构关键能力培养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主要培养模式,围绕关键能力,重构“一体化+项目化”培养体系,现场工程师处理问题能力关键在“现场”,落脚点在课程,实现一企一方案、一人一课表,突出个性化和高质量的要求。一是按照“一般能力—专门能力—复合能力”的逻辑,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和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培养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二是构建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行动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牵引,通过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突出实岗实践,搭建“学徒化+场景化”实训体系。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学徒培养协议,学生跟随企业师傅进行长时间的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和工程实践,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校企渗透、阶段递进”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运用数字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对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学训交替进行培养。四是强化质量认证,完善“标准化+国际化”评价机制。基于岗位适应能力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并构建企业师傅在学校培养与在企业工作的成果互认机制。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充分凸显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企业为培养的主阵地、职业院校为辅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机电工程的最新技术、产业理念和工作模式引入机电工程教育中,以驱动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产业需求,使面向一线的机电现场工程师成为技术实践者、工艺设计者、技术难题解决者和工程组织协同管理者。(□ 杜岗 李海东 宋一闻 李红军 作者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