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提出,在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要“突出学生为本”“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可谓抓住了解决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性举措,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效落实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突出“四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教育教学“突出学生为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意味着全体学生人人是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心理教育理念,实现系统培养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和使命。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同伴和专业机构是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教育者先受教育,当前大中小学专业的心理教师匮乏,除引进外,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分层分类培训计划,鼓励专兼职心理老师提升专业水平,为学校心理工作提供有利专业保障;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之一,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教家风家庭和睦紧密相关,做实家校合作,由学校为主、社区和专业机构为辅提供家庭教育课程。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联系密切的政府部门管理者、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也应不断加强心理专业知识学习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普及性”。即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普遍可以方便得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初等和高等国民教育的内容有明确要求,应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分阶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健全和完善。教育部门应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作为学校统编教材;学校面向学生、家长、教师设置相应课程内容,包括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学习指导和生涯规划等,系统介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解决心理问题主要方法,应对挫折的技能,保持好心态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包括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可以制作成心理健康“服务包”,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环境和设备“工具箱”,方便家长、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了解使用,以快速提高应对心理健康和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干预能力,增强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学校和社会层面可以借助自媒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推送到各类群体。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唤醒儿童青少年个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必须有意识培养自我意识,引导鼓励他们观察、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提升独立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与获得知识有机协调发展;知识教育课与心理训练活动相结合,外部指导训练和自我训练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心理素质;要“五育”并举,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全面促进心理健康;运用适合儿童青少年特点的VR等现代科技授课,增强吸引力;数字赋能开辟城乡一体、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开放各类社会资源,丰富社会生活体验,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作用;关爱帮扶特殊家庭儿童,以社会工作模式、社会治理思维、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和情感陪伴等。弘扬优良家风,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大力宣传优秀家庭典型案例,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社会好风气。
健全的心理咨询辅导是一种运用心理学科理论和方法指导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是理论与具体个人群体心理实际结合的辅导,包括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加强医教协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政府监管的“规范性”。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和标准,鼓励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地方层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监督和业务督导,增加其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权重,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提升教育实效;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科学制定学校从业人员资格、工作成效评估标准和相关制度以引导和保障专业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 杨励 作者为连云港市委党校副教授)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