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导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铸魂,筑牢精神之基。
秉承中华文脉,在鉴往知来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秉承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以古开今,鉴往知来。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文化自信就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化实践,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能。
坚持守正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所在,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依托,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进程一定是对其自身文化进行守正与创新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深化改革创新,在体制改革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决定》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围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四个方面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具体安排,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思想价值引领、业态供给、文化治理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指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展现了我们党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 陈达 作者为东海县李埝乡文化广电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