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轻车壮马”方能“大展拳脚”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但在基层治理的实际工作中,“权力小责任大、任务多人员少、问责重奖励轻”的困境长期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屡见不鲜,严重损害干部工作热情和基层治理效能。因此,要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以“为车减负、为马赋能、疏堵畅行”为着力点,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减掉束缚,在广阔天地大展拳脚、大有作为。

为车减负,开对基层履职“处方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想让“千条线”有序穿梭在“针孔”中,就要从上至下明晰“权”与“责”,区分“迹”与“绩”,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才能真正把“应尽之责”扛起来。一方面,要厘清权责边界,深化减负举措。要梳理好基层权责事项清单、“属地管理”责任清单等,遏制“层层甩锅”、避免“关关上锁”,确保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依,让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耕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要彻底整治“牌子乱象”,落实“一套表两本账三清单”举措,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力戒形式主义,提升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除了要减少“文山会海”“迎来送检”“稿来稿去”,还要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规范各类政务应用程序使用,杜绝过度依赖“群拍照”“群打卡”等代替完成工作。通过打通数据壁垒,统筹构建通用信息系统,让超载的“大车”及时“卸载负荷”,真正给基层干部松绑减压。

为马赋能,注入干事创业“强心剂”。“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干部是“多面手”,也是“千斤顶”,承担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任。要想基层这架“马车”行稳致远,不仅要为“车”减负,还要为“马”赋能。一方面,要加强资源供给,推动力量下沉。要严格规范从基层借调干部,加大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力度,推动更多人财物向基层一线下沉,破解基层“等米下锅”“有心无力”的现实困境,以名师帮带、专家授课、实践锻炼等方式为基层干部充电赋能、强筋健骨。另一方面,要激励担当作为,健全容错机制。通过职级晋升、择优选拔等方式,畅通基层干部成长通道,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培养出有干劲、拼劲、闯劲的“劲马型”干部。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崇尚实干的基层干部撑腰打气,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疏堵畅行,绘出减负长效“路线图”。“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马不离鞍、缰不松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准确掌握基层减负的“堵点”“难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减负走深走实。一方面,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制度规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层减负最怕“风过了无痕、雨过地皮湿”。这就需要用制度这一管长远、立根本的“良方”,及时把基层减负实践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上升为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并注重细化实化措施、压缩模糊地带,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在制度轨道上规范化运行。另一方面,要健全考核体系,建立反向考评。要健全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方式,合并督考事项、精简考核流程,确保考核少而精、深而实。要树立“终端用户”思维,建立“反向考评”机制,杜绝“越减越负”现象,将“基层有感”作为减负工作成效的“验金石”“硬标尺”,让基层减负落实到基层干部的“心坎上”。(□ 王绪加  海州区宁海街道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