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道德与法治课堂“践礼养德”教学主张的提出,破解了当前德育教学中重坐而论道轻体验践行的现状,解决德育课堂缺乏学生躬身践行的实践与探究,重道德认知轻素养培育的不足等问题。实现的是德育课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践行,促进知行合一,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激情启思,开展道德实践,涵养德性,发展核心素养,推动儿童德行生长。
一、提出了儿童“践礼养德”的教学主张
“践礼养德”是一种注重行为实践的品德养成教学理念,旨在运用具身认知的理念变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践礼养德”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性德育活动:比如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有意思的角色扮演、有目的的信息搜集、有目的的观察、有指导的调查采访、有准备的参观访问、有计划的考察研学、情境化的体验活动、小实验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讲究礼仪规范,涵养德行,发展核心素养,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由小我成长为大我的过程。从而实现“做而得道”,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了儿童“践礼养德”德育课堂实践范式
具身向度下“践礼养德”思政学科育人理念的提出,是以江苏省教研室第十五期重点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连云港师专三附小作为江苏省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基地建设为支撑;以“践礼养德”德育项目实施和“微认知资源”开发为两翼;扎实培育了具身德育团队与课堂观察教研跟进,以此形成“校家社一体化”德育学科育人机制。构建了儿童“践礼养德”的实践范式,并开展了“行—知—情”“情—知一行”“知一行—情”三类教学。
1.践行规范养行:在“行—知—情”类教学中具身浸润,知行合一。
针对日常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等规范性质的内容,教师应着重讲解为什么要做,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教学时最好从“行”入手,并统领“情”“知”。比如,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排好队不许插队、上学不要迟到、打扫卫生要干净等,通过行为训练,可助力习惯养成。统编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课属于这类教学,适合用角色扮演、游戏、故事讲述、案例导学等具身浸润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应由“行”入手,统领“知”“情”。
2.践行礼仪养成:在“情—知—行”类教学中情境体验,身心合一。
针对人际互动、社会交往等性质的德育内容,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礼貌待人的方式,教学时最好从“情”入手,并统领“知”“行”。如友好合作、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诚实友善、感恩敬老等品行,不能停留在口头和认识上,要在与人互动、相处中进行感受、体验,进而产生这样的行为。统编教材中许多课体现了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时就应由“情”到“知”“行”,适合采用情境体验、思维导图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教学方式。
3.实践礼义养德:在“知—行—情”类教学中身临其境,合作探究。
针对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体现礼义精神的德育内容,主要靠高级思维活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建构认知,激发情感,坚定信念。教学时,最好从“知”入手,并统领“情”“行”。比如在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信仰教育时,就要从认识共产党入手,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过程中的主心骨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这类教材的教学适合采用案例导学、议题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等方式,由“知”入手,统领“情”“行”。
三、丰富了儿童“践礼养德”的学习样态
具身向度下“践礼养德”德育课堂上,学生的德育学习样态发生很大的改变,形成了故事讲述、游戏化、情境体验式、议题式、案例导学式、项目化、思维导图式、支架助学式等八种学习范式,丰富了学生学习样态,儿童在课堂活动中“动起来”“做起来”“活起来”“评起来”。
1.故事讲述与游戏化学习范式,学生身临其境“动起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践礼养德”德育活动中开展丰富而又生动的文明礼仪养成内容,引导儿童在游戏化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在对比游戏、闯关游戏、扮演游戏、竞赛游戏等一系列游戏活动中通过“玩中激情”“玩中启思”“玩中启智”“做中养德”的形式促进儿童文明礼仪的养成。通过故事讲述明白守规则懂礼仪的意义,形成了儿童游戏化礼仪学习范式,浸润儿童的品德修养成长,为儿童未来做一个好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2.情境体验与议题式学习范式,学生身心合一“活起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践礼养德”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议题式活动,通过境中激情、境中启思、境中启智、境中养德的方法促进儿童文明礼仪的养成。学生身体与思维被唤醒都“活动起来”,创设情境,引导儿童在整合的系列化生活情境中感悟明理;体验生活情境,感悟文明礼仪的规则;探究生活情景,演绎礼让智慧;实践生活情境,践礼养德。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演练场”上把道德内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3.案例导学与项目化学习范式,学生具身体验“做起来”。
“践礼养德”小课堂要创新案例导学式和项目化学习方式,例如法治项目化学习、改革开放史项目化探究、垃圾分类项目化学习、关于“长征精神”的项目化探究等活动,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调查采访身边的法律顾问,寻访抗战老兵,实地考察小区垃圾分类情况,寻访家乡知名企业鹰游集团,开展模拟长征空腹背包走千米活动,模拟政协听证会等活动,通过任务型驱动问题激发探究兴趣,设计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真实“做起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为一体,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多姿多彩,在课堂实践中知行合一。
4.思维导图与支架式学习范式,学生切身体会“评起来”。
思维导图式和支架式学习范式就是教师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把学习转化为儿童可以实现的一个个“任务”。这个支架可以是思维导图、小实验等开放支架、整合支架和评价支架,例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探究冲突发生的原因、冲突发生的过程、类型以及解决冲突五步法,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活动中自主建构意义,从而提升道德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整个活动评价贯穿始终,激发探究持久动力,课堂实践中进行辨析、反思、体悟、检验、实践等,最终养成文明素养。学期开展项目化德法教学评价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儿童品德践行养成。
四、辐射了儿童“践礼养德”的教学理念
本项目从2014年省“八礼四仪”教育开始,一直致力于“践礼养德”文明礼仪教育创新实践研究,成果在2017年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获得江苏省教研室课题成果二等奖。随着江苏省教研室十五期重点课题《具身向度下“践礼养德”德育实践范式》课题的实施,项目团队不仅立足课堂扎实研究“践礼养德”教学,还把“践礼养德”的教学理念辐射到省市县区的思政教学研讨中,扩大影响,城乡结合,有效提升我市儿童品德核心素养的成长,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德法团队建设。
首先,省级辐射,名师课堂引领与示范研讨活动影响力大。
项目组从2014年至今,在江苏省教科院顾润生所长和连云港市教研室周海青老师专业指导下,由吉海荣、穆利娟、陈怀凤、董洪叶、张丽娜、董彩霞等多名港城名师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一共开展了7次教学展示和主题研讨活动,探究了“践礼养德:德法课堂文明礼仪育人的有效性实施”“践礼养德:儿童具身育德教学实践探索”等一系列话题,惠及全省一万多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指导。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2022年4月团队在《江苏教育》发表了一组名为《践礼养德:文明礼仪育人的实践探索》的专题文章,南师大章乐教授撰写了文章给予项目研究以很高的评价。本项目辐射到淮安市、苏州市、徐州市等地,康泉主任和祁明艳老师开展做课与讲座,给予了“践礼养德”教学理念很高评价。
其次,市级辐射,共同体活动与乡村培育站活动城乡结合。
我们项目团队成员均为连云港市道德与法治学校发展共同体主持人,在市“青蓝课程”“三百活动”“连云港市道德与法治带头人王玮乡村培育站”广泛开展活动。连云港市道德与法治学校发展共同体从4个共同体发展为8个共同体,参与校由16个发展到65个,研究老师由64名发展到260名,每年活动2次,惠及全市城乡10万余名师生的德育成长,做到“践礼养德”具身德育教学研讨课程化、常态化。
再次,县区辐射,名师工作室与专题研讨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项目组在海州区有陈怀凤德法名师工作室在活动,在东海县有张丽娜晶都名师工作室在支持,在赣榆区有王常亮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活动成员参与,还有市陈怀凤、穆利娟网络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省重点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沙龙研讨、专业讲座与课题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德法教师的专业发展。
另外,校级辐射,教学研讨与课堂观察扎实推进团队建设。
项目组成员在校内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与课堂观察活动,发展一大批青年教师。项目团队成员有5人获得省思政教师基本功一等奖,8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省优秀课一等奖,10人获得省优秀课二等奖。市级基本功和优秀课一等奖分别10余名。常态化开展校级德法“践礼养德”教研活动,在学校积极开展“践礼养德”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项目化评价,以评促学,以评育人。2024年4月连云港师专三附小被评为省思政育人特色校,2023年,吉海荣老师所负责的连云港师专三附小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获得“连云港市工人先锋号”,有效地促进了思政课团队建设。(□ 吉海荣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三附小)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