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走在前做示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改革举措,持续推动产改工作走在前、做示范。

一、要在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上走在前做示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我们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带工建向基层一线延伸,深化党小组、工会小组、生产班组“三组联建”工作,持续解决国有企业党员空白班组问题,扩大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优秀技术工人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列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建立健全打基础、利长远的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生产服务一线、重要创新领域、重点攻关项目、重大建设工程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中的技术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注重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技术工人党员比例和质量。要畅通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引导产业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落实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企业在重大决策上要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鼓励和引导职工参与企业治理。

二、要在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上走在前做示范。对产业工人而言,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要想在本职岗位上展现能力才华、实现个人价值,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们要持续深化“争做技术能手 争当大国工匠”活动,构建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结合发展需要,制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上岗培训、名师带徒、技术交流等各种类型的培训项目,满足技术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构建覆盖全面、适应技术技能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搭建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立交桥,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衔接互通,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互通,建立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职称、学历比照认定制度。

三、要在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上走在前做示范。产业工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理应得到应有的尊严、享受发展的成果。我们要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集体协商和“能级工资”协商,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引导企业建立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制度,实行或试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股权制、年薪制、技能津贴等多种分配形式。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挥好各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联合会作用,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加大对优秀技术工人的宣传力度,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为宣传重点,广泛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提高社会影响力。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技术工人的精品力作,在社会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

四、要在凝聚工作合力上走在前做示范。《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组织领导”“各级工会要牵头抓总,各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织推进机构要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产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我们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主动向党委汇报改革工作,推动建立常态化听取改革汇报机制,力争将产改每年纳入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纳入党委改革要点。加强与产改成员单位之间的常态化沟通会商,定期深入基层和产业工人一线调查研究,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亮点,特别在涉及产改政策的具体落实上,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做好政策衔接、措施对接。加强对县区、乡镇(街道)、园区、产业集群、重点行业、非公企业产改的指导力度,持续推动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产改,指导其发挥“传手”功能。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强化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示范带动,建立健全激励非公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推进改革的制度机制,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赵灿  作者单位:市总工会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