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作为江苏省沿海三个城市之一,有着广袤的沿海滩涂资源,盐碱地治理开发历史悠久,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具备了很多优势。
资源禀赋优,开发有潜力。连云港市拥有195.88公里海岸线和广袤的沿海滩涂,滩涂上广布的盐碱地资源较为充足。依据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基础数据,全市共有盐碱类土地(盐碱土)21.27万亩,主要分布在市工业投资集团下属青口、灌西、台北等盐场,大部分属于中、重度盐碱,可开垦面积约3万亩。此外,全市共有沿海滩涂26.09万亩,其中向陆一侧1.49万亩、向海一侧面积24.6万亩,盐碱度较高的连片(大于1000亩)坑塘水面和其他草地31.9万亩,主要分布在灌云县、赣榆区和连云区。
综合利用早,开发有成效。我市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起步较早,经过多年探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筛选到一批耐盐碱的水稻优良种源,先后选育出盐田育3号、盐田育4号等耐盐水稻新品种,平均亩产最高超过550公斤。成功注册了“盐田玉”商标,成功入选“江苏好粮油”产品榜单。培育了乌桕等耐盐、彩色新品种,优化构建了海滨木槿等耐盐品种的一体化快繁体系,创新集成了菌根苗盐土栽培、耦合生态种植和耐盐木槿培育等技术,引进推广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微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原土造林绿化技术。
基础条件好,开发有优势。我市未利用盐碱地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连片集中,气候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土壤厚度深,便于平整、灌溉,适合深耕深翻、隔层阻盐,大部分土壤pH值在8.1至8.7之间,呈弱碱性,很多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有着较大的增产潜力;我市盐碱地邻近沿海,大部分海堤已经加固达标,道路交通、管网铺设、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齐全,水利工程现代化水平较高,从事农业生产成本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更好开拓市场;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正积极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和品牌营销,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条。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才能富有成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细化顶层设计,形成改造利用方案。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党中央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自己的饭碗做出的重大决策,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能随意改变。要按照国家和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细化顶层设计,以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为重点,兼顾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质提升行动,立足开发潜力及水资源条件等,突出特色农业发展,编制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安排目标任务,明确序时进度和重点举措,制定盐碱耕地治理、水资源保障等专项实施方案,分领域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一整套盐碱地改造利用方案。
利用三普数据,科学分配资源。要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摸清我市盐碱地数量、分布、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开发潜力、土地权属和承包经营等情况,建立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监测和实时更新。以此为基础,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统筹考虑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多方因素,开展全市盐碱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形成分析调查报告,科学分配盐碱地资源,满足各方面用地合理需求。
建设研发中心,加强技术示范。要借助地处南北过渡带的优越条件,积极对上汇报,科学整合资源,争取国家与省级层面在我市布局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中心,建设水稻、小麦和其他农作物、渔业等种质培育基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盐碱地利用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促进推广应用。同时注重彰显优势,拓展国际空间,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合作交流,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推广平台。
因地分类施策,提升综合产能。要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调推进。在具体实践上,则一定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盐碱地特点,科学分析盐碱地开发潜力和支撑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育种”和“治地”为重点,根据盐碱地的类型、条件和特点,分品种、有针对性开展治水、改土、改种等科技攻关,找到最合适的利用模式和路径,广泛种植高效棉油、果蔬作物,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渔业,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提高盐碱地产出效率,提升综合产能。
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在起步阶段,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政府的先行投入和专项扶持必不可少,能够发挥重要助推作用;随着市场逐步形成,资金需求持续加大,则要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入专业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拓宽社会资本参与范围和路径,保障获得合理利润,规范利用模式、准入条件、退出机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更好发挥带动作用,激发内生动力。
注重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我市地处淤泥质海岸线,近海海滩地势平缓,海水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弱,相比较而言,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我市承担的生态环保压力更大,必须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与生态,客观评价资源承载能力,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生态可承受能力,科学界定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规模、强度和范围,强调陆海一体化保护与利用,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防范重大生态环境风险,把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和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遗产地等建设统一起来,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盐碱地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徐恒柱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