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研究孟子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孟子思想在当今新时代下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实践。
尽心而为的最高使命:尽心事天
孟子最后一章是尽心篇,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尽心篇开篇就讲,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在对孟子七篇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后,可以得出“尽心”后,可以“知其性”,“知其性”后,可以“知天”,人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存其心,养其性”,在这个过程中“事天”,在“事天”的过程中,不管自己寿命长短,不断追求“止于至善”,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立命”,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使命。由于人在积极努力的过程中清醒地“择善固执”,因此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都在此找到了根本的理由。《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对“乐天”与“畏天”,《孟子·离娄上》中孟子对“顺天”与“逆天”,都详细深入讨论了人如何顺应天,天也绝对不是宗教上的天,而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傅佩荣先生对此解释道:“立命”,儒家从孔子开始,就面对着“命运”与“使命”这两条路线的激荡与冲突。命运挫折人的意志与抱负,但是使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则另辟天地,使人“知其不可而为之”,依然可以活得坦荡快乐。由此尽心事天,是既然选择了为家庭、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贡献自己应有的积极力量,就绝不动摇,一直做下去,直至生命结束,完成自我的“立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无论身处什么行业、什么职务,都踏踏实实尽力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尽心而为的实践方式:知行合一
孟子主张的“尽心”是知行合一,从思想到行动完全统一,无时无刻不在践行仁义礼智。和我们现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言行上是一个道理。《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先生对此这样解释:孟子在说,君子表现他的本性,仁德、义行、守礼、明智都根植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和温润的,显现在脸上,洋溢在背上,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吩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当一个人做到“四肢不必等他吩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他的“仁义礼智”精神和行为已经完全统一,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无时无刻不在体现“仁德、义行、守礼、明智”。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在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由此尽心而为,我们可以概括为:我们应该用日用而不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着这个生命个体的工作和生活。
尽心而为的根本遵循: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主张的“尽心”根本遵循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详细记载了孟子对如何“养吾浩然之气”的深刻阐释,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最盛大也最刚强,必须是以正直去培养而不能加任何妨碍,这样“浩然之气”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必须“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还告诫说:“浩然之气”必须和义行与正道配合;没有义行与正道配合,“浩然之气”就会萎缩。“浩然之气”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对此傅佩荣先生解释道:对这种气,一定要在行事上努力,但不可预期成效!内心不能忘记它,但不可主动助长。宋代的文天祥兵败被俘,关在条件相当恶劣的监狱里,忽必烈把宰相的位置空着,亲自到监狱盛情聘请文天祥做宰相,文天祥不为所动,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更是把孟子的“浩然之气”进一步阐释,“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秽气等七种伤人恶气两年间没有伤害到文天祥,文天祥认为“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文天祥的《正气歌》开篇就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列举历史上秉承浩然之气的英勇无畏之人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浩然之气”,《正气歌》最后写道:“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更是对孟子“所以立命也”的最好注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的人们,应该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浩然之气”,为“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贡献自我积极力量,无惧惊涛骇浪,始终坚信“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尽心尽职干好本职工作。
尽心而为的最高境界: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陈卫平教授对此进行过深刻阐释,陈卫平先生全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血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陈卫平先生指出:这里第一个“成为”的内涵是“融合”,第二个“成为”的内涵是“变革”,第三个“成为”的内涵是变革和融合相统一造就了新文化的形态。因此,新时代的中国人,要沿着“融合”和“变革”的统一,创造出我们所处时代的新文化形态。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孟子与尽心篇》中写道:中国流传的道统文化,就是这十六字心传,尧传给舜,舜传给禹。后世所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学生曾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这个道统的路线。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
“人心惟危”告诫新时代的人们,要管理好自我的“人心”;“道心惟微”激励新时代的人们,要发挥好“道心”,积极投身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惟精惟一”警示新时代的人们,要专心致志,苦干实干敢干,不断朝着积极方向努力,绝不退缩;“允执厥中”提醒新时代的人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全局,提出系统恰当的策略。这也许是尽心而为的最高境界。理论是“拼盘”,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才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创造出我们所处时代的新文化形态的过程。
新时代的我们学习和研究孟子,应该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做一个尽心而为、养浩然之气的人。(□孟昭友)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