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点燃科技创新“强引擎” 打造未来产业“硬实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而形成的产业,培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我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已布局“5+N”未来产业体系,5指的是低碳能源、深海远海开发、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通用智能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N指的是未来网络、元宇宙、生物育种等一批前沿方向,但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据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我市位居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6位,参评288个城市中排名中上游,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潜力,但省内看,排名第11,制约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需从以下四方面点燃科技创新“强引擎”,打造未来产业“硬实力”。


一是立足发展需求,构筑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是获取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一要打造高能级技术研发平台。围绕低碳能源、前沿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积极引进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字号”分支机构在连“落地生根”;加快招引浙大湖州研究院碳中和CCUS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等创新主平台;加快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全面运营、高效打造花果山科创走廊、谋划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健全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要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抢抓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机遇,引导恒瑞医药、中复神鹰等龙头企业建立未来产业关键领域海外研发机构、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海外离岸孵化器,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协同攻关、转移链接未来技术,增强未来产业配套合作,实现未来技术全球化供给;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先发地区联动合作,加快建设“科创飞地”,促进技术转移与融合,提升研发能力和效率。三要打造未来产业交流会展平台。依托未来产业发展联盟,定期举办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高峰论坛、未来产业发展峰会、未来产业年会等合作交流活动,如我市发展短板通用智能产业,要广泛邀请英伟达公司、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二是瞄准关键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只有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未来产业才能实现无中生有、由弱到强。一要出台专项支持计划。瞄准打造“中华氢港”“长三角氢能供应基地”“中华药港”“世界级中华材料港”,加快建立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图谱和分级攻关清单制度,重点攻关最为要紧的核心技术并实施更加精准、力度更大的专项支持计划。二要部署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围绕水电解制氢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亟须突破的核心技术,部署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建设创新联合体,依托市“揭榜挂帅”等重大技术攻关机制,实现关键装备、核心技术突破,促进未来产业技术跨越,推动更多领域由“跟跑”向“领跑”转变。三要强化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攻关核心技术。围绕我市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筛选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搭建一批由筛选出的创新型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率先实现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全覆盖;出台鼓励支持依托联合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相关政策文件,充分放权赋能激发牵头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允许牵头企业自主探索更加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共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


三是强化供需对接,促进未来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出最终价值,要进一步强化供需对接,突破瓶颈,促进未来技术成果转化。一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出台概念验证管理办法指导性文件;制定概念验证资助计划,探索设立概念验证专项资金,建议选择“事前补助”,探索建立“概念验证+投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引导第三方评价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多主体参与概念验证中心共建评价机制,给予专业支撑。二要建立健全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促进机制。加快形成成果转化“六个有”(科技成果有价值评估、成果展示交易有公共平台、科研人员有价值持有、成果转化有基金支持、项目落地有政策扶持、创新创业有孵化资源),加速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先确权后转化”“先评估后买断”等多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组建市级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江海大、中复神鹰等市内高校院所、企业,开展项目发现、挖掘、转化和服务工作,常态化捕捉科技成果,加强对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推动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四是坚持引培并举,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首要支撑”,要深入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等,坚持引培并举,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一要精准引才,提升人才配置效率。全面了解“5+N”未来产业链和“链主”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信息数据库和招商项目数据库,及时发布未来产业人才和项目需求目录,推动产才精准匹配;瞄准细胞治疗等领域,借鉴威海、绍兴做法,探索建设外国专家驿站,不断强政策、重布局、优服务,助力向海外靶向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中复连众复合材料产业园、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重大项目、高能级平台载体,通过“巧搭平台、以赛聚才”“揭榜挂帅、柔性引才”等方式,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平台载体+科技人才”引才模式。二要创新育才,提升高质量培养能力。加快建设我市未来技术学院,靶向培养复合型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引导支持江海大等高等院校创新专业培养体系,现有培养方案中增加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辅助学科课程,更新人才知识基础,强化未来产业相关学科与传统学科全方位融合,加快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步伐;以企业实际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出发点,深化江海大等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创新培养方式,健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带动产才融合。(贾金荣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