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梅
本研究旨在破解资源依赖型发展瓶颈,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为连云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助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强市。
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价值链重构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连云港需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分类施策,构建差异化的创新生态。其一,石化产业要向高附加值领域突围。连云港石化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但初级产品占比高,亟须向精细化工、高性能材料延伸。建议以徐圩新区为核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石化等机构,攻关催化裂解、碳捕集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乙烯、丙烯等基础原料向下游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延伸。同步建设石化产业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此外,可探索“石化+新能源”跨界融合,利用炼化副产氢能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打造绿色化工新增长点。其二,医药产业要抢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依托恒瑞、正大天晴等龙头企业,加速布局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推动建设“连云港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医院、企业资源,建立“基础研究—临床试验—产业化”协同机制。支持企业搭建AI药物筛选平台,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力争2025年实现3至5个一类新药上市。同时,鼓励医药企业与本地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临床试验基地,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其三,机械装备业以智能化与服务化双轮驱动。针对港口机械、农机装备等细分领域,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支持天明机械等企业开发智能港口起重机、无人驾驶矿车等产品,并拓展远程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模式。设立市级智能装备创新基金,对首台套设备给予30%~50%的研发补贴。深化“制造+服务”转型,鼓励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例如为港口客户提供智能装卸系统定制服务等。其四,传统轻工业的数字化赋能品牌升级。纺织行业可引入柔性化生产线,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小单快反”生产模式,结合跨境电商开拓海外市场;食品产业依托花果山特色资源,开发功能性食品,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链条追溯体系。建议在连云区试点建设“传统产业数字赋能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例如提供SAAS化云平台租用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二、以绿色低碳重塑产业发展范式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传统产业必须将绿色化转型作为生存底线与发展机遇,构建全链条低碳循环体系。一是打造石化与港口零碳产业示范区。推动徐圩新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实施能源梯级利用与废弃物循环化改造。探索绿电制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到2025年绿氢使用比例提升至15%。港口物流方面,推广电动集卡、氢能装卸设备,建设“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力争集装箱码头单位能耗下降20%。同时,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联动,例如利用码头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二是构建循环经济“连云港模式”。建立跨行业资源协同网络,石化企业的副产氢气可供给医药企业作为清洁能源;机械装备业的废钢通过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实现再利用;纺织废料加工为建筑保温材料。建议出台《连云港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条例》,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用地、税收等政策倾斜。设立“循环经济创新中心”,提供技术对接、资源匹配服务,例如搭建工业副产品交易平台,促进余热、废料等资源跨行业流通。三是完善绿色转型激励机制。实施“碳税—补贴”双向调节机制,对高耗能企业征收差别化碳税,将税收反哺绿色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绿色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碳捕集、生物降解材料等项目。四是推行企业ESG评级制度,将评级结果与信贷额度、政府采购挂钩。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并优先纳入重点扶持名单。
三、以协同生态激活转型内生动力
产业升级绝非单一企业的孤军奋战,需通过产业链协同、跨行业融合、产教联动构建“共生共赢”生态。一是产业链纵向整合,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在石化领域,推动盛虹炼化与神鹰新材料等企业组建“高端材料产业联盟”,协同开发高性能碳纤维、聚酰亚胺薄膜等产品,并联合下游汽车、航空航天企业开展应用验证;在医药行业探索“原料药—制剂—医疗服务”一体化布局,建设区域性医药冷链物流中心,降低药品流通成本。二是跨行业横向联动,释放融合创新潜力。推动智能装备企业与港口集团合作开发无人集装箱转运系统,实现装卸效率提升30%;支持纺织企业联合食品包装企业开发可降解环保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包装;鼓励机械制造企业与高校共建“海洋装备研究院”,攻关深海养殖平台关键技术,助力海洋经济突破。三是产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颈。实施“技能大师领航计划”,在职业院校开设石化工艺优化、智能装备运维等定向班,推行“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式培养。建设连云港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对引进的领军人才给予创业资助。同步开展“万名技工培训工程”,到2025年新增数字化技能人才1.2万人。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例如设立“揭榜挂帅”项目池,推动高校科研团队直接对接企业技术需求。
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生态协同三大举措的系统推进,连云港有望在近年内实现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转型路径不仅将重塑本地产业竞争力,更可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连云港方案”,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系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连云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LKTZ001〉研究成果摘要。(作者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