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宏宾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这鲜明诠释了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党的自我革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党的作风建设迈入新境界。新时代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主线,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由此,我们切实“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党先后集中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有效巩固了党的建设成效。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近期又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可谓一着不让、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其意义重大、意味深长。这充分表明,“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恒的课题”。这次学习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既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又富有表征性、标志性意义。因其根本,故需要不断夯基垒台、加固基座,以促其根深体健、茁壮生长;因其表征,乃需要巩固提升、传承弘扬,以促其枝繁叶茂、光大显彰。归结起来,加强作风建设,既要固本强基、夯实基座,又要与时俱进、深化拓展。
作风建设是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性建设,必须认真严肃“来真格的”。从表面来看,所谓作风,体现的主要是行事的作派、处世的风格、一些日常习惯及其所体现出的素质。为此我们说,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但如果由表及里,作风所集中体现的,实质上是政党的性质和宗旨,而这又会具体化为民众的口碑和评价,体现为“党群关系”和“执政基础”,因而成为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是一个拥有近亿名党员、正带领十四亿多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百年大党。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可见,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作风不仅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的性质和宗旨,更是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根基乃至生死存亡。所以,对于作风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和乱象,哪怕是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情形,我们也不可安之若素、司空见惯或是轻视疏忽,而必须郑重其事、严肃对待,“要来真格的”。中央八项规定正是由此出、由此行、由此盛,并由此深刻教育全党并影响中国、改变中国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即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将活动主旨聚焦于反对“四风”。原因就在于,“四风”问题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既是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进而损伤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根源所在,对此必须坚决彻底地加以铲除。
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尤当讲求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加以巩固提升。作风问题某种程度上恰如人体的病症,具有相当的顽固性,极容易反复发作。从作风建设的实际看,往往是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很容易反弹回潮;一些不良风气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甚至有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了。之所以如此,“症结就是没有抓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则放任自流”。总书记告诫我们:“这方面过去有不少教训,要好好记取。”由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便少了坚守、不重长性,也就容易给作风顽疾以喘息调整、旧病复发之机,并且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变通、应对之机,还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更遑论对此前作风建设胜利成果的巩固、积累与提升。实践启示我们,抓好作风建设绝非一日之功。进入新时代以来,作风建设之所以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不懈、长抓不止并且抓紧抓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不可蜻蜓点水,不可虎头蛇尾,不可只是一阵风,否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作风问题不断反弹、愈演愈烈,最后失信于民”,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关键在于“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特别是“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才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产生实际效果,真正取信于民。
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挖根源、标本兼治,着力消除内在“病原体”。作风问题,大多显露于表、展现于外,然而,对其的根治则必须由表及里,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注重标本兼治。治标是直接针对问题及其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而治本,则是要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要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整治不正之风。从实际情况看,健全工作程序、完善体制机制固然重要也容易见效,但更深层的并且排在第一位的根源,还在于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说到底,还是应当保持在理想信念上不出情况和问题。理想信念决定人生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日常言行和作风形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启示我们,理想信念坚定是最根本的坚定和牢靠,理想信念动摇是最致命的危险和动摇。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大凡“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容易散一尺”。“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明心见性”。隐于人脑中的思想病毒恰如潜伏于身体内的种种“病原体”,只要条件具备,就很容易滋生、繁殖,致使人的作风失范、行为偏差。作风问题,根子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但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如果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失去了最深厚的根本支撑和精神基座。古人所谓“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意指解决问题必须找准其症结。形式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官僚主义“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享乐主义“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靡之风“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因此,反对“四风”、改进作风要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对于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来讲,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铸牢理想信念这个“思想之魂”至为重要。只有管思想、固根本,才能明是非、辨真伪,进而才能养正气、祛邪气。
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注重“风腐同查同治”,全面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风问题,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间,并且常常夹杂于日常的为人处世、人情交往以及风俗习惯中。这恰是作风问题由小变大、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引致“由风及腐”的重要成因,但这同时又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作风建设尤其应当坚持抓早抓小、注重风腐同查同治,并且谨防隐形变异、谨防由风及腐。这既是新时代党作风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许多腐败分子自我忏悔的刻骨教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现实中大量存在的“风腐”相互交织,“由风及腐”几乎成为绝大多数腐败分子人生裂变蜕化的不二轨迹。究其本源,就在于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同根同源、互为表里的,“四风”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腐败又催生助长“四风”泛滥。许多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轨迹就是风腐交织、侵蚀传染的恶性循环,往往由最初心惊胆战“首次破例”,到装模作样“下不为例”,再到肆无忌惮“形成惯例”,最终被查处成为“典型案例”。风腐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仅是巩固过往成果、深化作风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需要。我们必须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多措并举全面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必须坚持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以“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尤其是要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既“由风查腐”,防止“以风盖腐”,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又“由腐纠风”,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风问题。
转自《新华日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