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 助推连云港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 易丹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近年来,连云港市数字技术应用初见成效,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多元化发展,如建设VR文化体验中心、智慧旅游平台等,同时,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载体为创新提供了支撑,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但也存在传统文化业态活力不足、数字技术与创意融合滞后、协同机制与人才短板等问题。本文就推动连云港市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数字技术赋能本土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


1.构建“数字西游”文旅IP。利用VR/AR技术开发“花果山虚拟探秘”“龙宫沉浸剧场”等互动项目,游客可穿戴设备进入虚拟世界,与经典角色互动,增强沉浸感。建设“西游数字乐园”,结合全息投影、5G通信技术重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情节,打造动态场景,吸引游客。开发西游主题手游、端游,融入连云港地域文化元素,推出元宇宙虚拟社区,游客可在虚拟空间中体验西游文化,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2.建设非遗数字传承平台。对黑陶、贝雕等非遗项目进行高精度3D建模和数字化存档,建立“连云港非遗数字博物馆”,实现永久保存和线上展示。开设线上非遗工坊,邀请传承人通过直播、短视频展示非遗制作工艺,与游客互动。结合电商平台推广非遗产品,如黑陶茶具、贝雕工艺品,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开发非遗文化教育课程,与大中小学合作,将非遗数字化内容纳入校本课程,通过互动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3.升级智慧旅游服务。开发“一键导览”App,集成AI语音讲解、AR实景导航功能,游客可通过手机实时获取景区信息,享受个性化服务。在连岛、花果山等景区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人流密度,优化游客分流,提升游览体验。推出虚拟旅游服务,通过VR技术实现远程游览,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体验连云港文旅资源,扩大传播范围。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精准推送文旅产品和服务,如定制化旅游路线、特色文创产品,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消费转化率。


二、强化“文化+科技”创意孵化,凸显地方特色


1.设立主题文化创意园区。以徐福东渡为主题,集聚动漫、影视企业,开发航海主题游戏、数字动画短片,推动徐福文化IP国际化。结合自贸区政策,引入区块链技术保护文化版权,推动文化产业规范化发展。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合作,举办徐福文化国际论坛,扩大国际影响力。


2.举办“山海连云”设计大赛。鼓励将山海景观、淮盐文化等元素融入文创设计,联合高校设立产学研基地,孵化特色IP。通过众筹、电商平台推广优秀作品,打造连云港文创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与知名设计机构合作,推出高端文创产品,如山海主题的艺术装置、限量版工艺品,提升品牌附加值。


3.推动跨界技术应用。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利用海洋科技打造“海底博物馆”光影展,展示海洋生物、海底地质等科普内容,吸引游客的同时宣传推广本土海洋特产。结合自贸区政策,引入区块链技术保护文化创意作品版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政策生态,构建“引育留用”人才体系


1.专项政策支持。制定《连云港文化科技融合三年行动方案》,设立市级文化科技基金,重点扶持“科技+非遗”“数字文旅”项目,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简化文化科技企业的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和场地支持,降低创业门槛。


2.人才强基工程。与江苏海洋大学共建“文化科技学院”,开设数字文创、智能旅游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山海英才计划”,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和创业扶持,吸引优秀人才。建立文化科技人才库,定期举办行业交流活动,促进人才与企业对接。


3.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旅合作,推广连云港文旅资源。在自贸区举办“连云港文化科技周”,吸引国际企业参展,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外知名文化科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地产业升级。


四、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形成全国标杆


1.打造高新区文化科技集群。在高新区规划“文化科技产业园”,引入头部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聚焦VR、AI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设立文化科技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融资服务,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2.试点“智慧乡村”文化工程。在赣榆区选取特色村落,利用物联网技术复原石棺墓历史场景,开发农耕文化研学游,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结合。建设智慧农业体验区,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吸引城市游客参与农耕体验,促进城乡文化互动。


3.争创国家级融合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形成可复制的“连云港模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提升连云港在全国文化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本文系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连云港市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LKTZ005〉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