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现如今,一个爱车的人,你让他报车标,他会说“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如果你冷不丁听到一句“国防”,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一小段“乱码”时间,年纪大点的人或许会慢慢想起这是什么车,年纪小的人估计就此“乱码”下去,不知所云。
事实上,在上世纪50年代,普通人如果拥有一辆“国防”牌车,也是很骄傲的。好吧,让我们把它补全,此车非彼车,所谓的“国防”牌车其实是自行车。在不太遥远的年代里,自行车曾经是最普及的代步车,可现在,知道“国防”车的人绝对比知道“小鸟”车的人少。
我们这次要认识的普通人叫朱明,无论从外貌的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爽朗、健谈,也很朴实,他的不普通在于,他是个自行车收藏者,而且是个“二八大架”自行车的死忠者。
(一)
知道朱明来自于友人的惊叹,某次午饭后的磕牙时间里,她说:“我有个电厂朋友的同事,喜欢收藏自行车,收了十几年的各种自行车,家里五六间房子里全是自行车,实在是太多了。”
在港城玩收藏的人不少,可搞自行车收藏的人却并不多,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喜欢收藏自行车呢?
这个疑问就是我们走进朱明家的契机,朱明是新海发电厂的职工,住在老海州,走进他家的院子立即就看到了他的自行车方阵,或者说“大金鹿”方阵,20多辆高矮大小相差不多的“二八大架”自行车,看起来全是老车,但都被拾掇得干净清爽,就像一群精神矍铄宝刀未老的战士。
这些都是朱明的自行车大军中的精英,“这些车每一辆都是个故事,它们的价钱、来历,它们原来的主人,它们的经历,我都记得很清楚。”抚摸着这些车,朱明容光焕发,对于自己的这些战士,他很自豪。
于是,关于朱明和他这些“二八大架”之间的事,就开始被讲述。
(二)
朱明生于1968年,自行车在他的眼中开始是奢侈品,后来成为代步工具,再后来是带女儿兜风的座驾,然后呢?然后的好多年里只是一件日用品。收藏自行车的开始,在朱明的记忆里显得有些突然。
“我从来没想过我会收藏自行车,即使在我已经用54块钱买了这辆邮差车之后。”朱明指着院子里一辆收拾得干干净净看起来有7成新的绿色邮差车说。那辆邮差车是朱明收藏的第一辆车,其实当时还算不上是收藏,“那天我路过家边的废品收购站,忽然看到收购站里有五六辆看起来挺好的绿色邮差车,一瞬间只是觉得这么新的车就扔废品收购站挺可惜的。”就是这点对这邮差车的怜惜,朱明在那些邮差车里挑了一辆品相最好的,买了下来。
当时是21世纪初,朱明30多岁,54块钱不算多,“买了之后也并没有就觉得自己要收藏自行车。”因为买回来了,每天朱明就要认真打理这车,“在连云港这环境,自行车要是不好好打理,很容易就上锈坏了。”大概就是这样的亲密接触,朱明对出售废旧自行车越来越在意,不知不觉越买越多,最后就走上了收藏自行车的不归路。
(三)
朱明喜欢“二八大架”,于是从“国防”到“金鹿”他收了很多,“光是‘大金鹿’我就收了40多辆,这个数字在我们圈子里我能肯定是最多的。”那些在我们眼里看起来都一样的二八大架,在朱明眼里却都是特殊的,每一辆有每一辆的故事,每一辆有每一辆跟他的渊源。
“这辆‘国防’,年代很长了,出厂的时间应该是1952年到1953年之间,这是我收藏的自行车里最老的一辆,你看它的铃铛,还是利用车轮滚动打响,你再看手刹只有一边,是前轮的,后轮的刹车是脚刹,在骑行过程中把脚蹬往后挂才能刹车……”
“你再看这辆‘大金鹿’,还是最早的真皮座,车架非常结实,现在的自行车完全不能跟它比,这是我从青岛买回来的,是一个老先生的车,其实他不想卖的,我去取车的时候,看出来他不舍得,六七十岁的人了,自己坚持要把车搬下楼,把车给我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
“还有这辆带个“M”标志的,这种是进口车,解放前就有了,当年汉奸车队的专用车型之一,我这辆是后来的,但品牌和车型跟之前那个一样的……”
“还有这个日本车,当年被称为‘红牛’,因为它的车架出厂就是红的,另外,牛是指它载重量很大,后车架上能装很重的东西。”
……
(四)
原谅我用了如此多的省略号,因为那些朱明爱若珍宝的车每一辆的故事都很鲜明,每一辆都让朱明有很多话要说。朱明的自行车故事有多少个呢?问了他,他说林林总总有200多个,他自己家里、他的叔叔家的空房间都被他用来放这些有故事的自行车了,用空间来计算,朱明的自行车收藏一共6间房加两个院子。
对于这一开始没感觉,后来放不下的自行车收藏,朱明是这样定义的“就像小孩需要玩具,其实我们也需要,自行车应该就是我们这些收藏者的玩具,更何况车和枪对男人的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枪我们不能收藏,但收藏自行车的能力还是有的。”
自行车除了收藏,还有个主要功能是骑,所以,朱明也有个跟骑行相关的理想“我想着再过几年,我要召集一批喜欢‘大金鹿’的人,组成一个车队,骑着已经停产的‘大金鹿’周游祖国山河,肯定特别有意思。”
普通人朱明在描述这个理想的时候忽然显出不一样的神采,站在他的二八大架方阵前,场景忽然就有了点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