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 者 徐 芳 通讯员 杨正彦 刘兆奎 陶桃)“小叔,小叔……”18岁的孙徐州脚步匆匆地跑进同村叔叔孙全西家破落的小院,言语间透出一丝焦急。
虽被唤作叔叔,孙全西却要比孙徐州小一点,只有15岁,可身材要比侄子孙徐州高一头,俩人虽说不是同一辈分,却因为年龄相近,一直无话不谈。
孙全西闻声走出家里的破屋,孙徐州一把抓住了他,喘着粗气却又极力压低声音:“小叔,村南庄稼地里躺了个人,好像是个解放军,浑身都是血,你,你跟我去看看!”
这是1946年东海望烟村里的一段斑驳记忆。
当时的孙全西并不知道,一段绵长的缘分竟然就此开始,他更想不到,这段缘分竟会变成萦绕他一生的夙愿,更成了他、他的儿子孙步州甚至他们全家的一项特殊“家传任务”。
70年,成就了一段大义佳话。
村南庄稼地里
无名战士奄奄一息
1946年,打跑了日本鬼子的中国人并没能马上过上太平日子,内战让百姓依旧朝不保夕。
孙全西跟着侄子孙徐州一路飞奔至村南土庙东边的庄稼地里,一位战士躺在地上,腹部鲜血淋漓,气若游丝。
“我们穷苦人,被日本鬼子、土匪、汉奸等欺负过,也和八路军、解放军接触过,能分得清是非,这个战士一看,就是保护穷人的兵。”若干年后,孙全西和儿子孙步州谈起当年的事,如此形容他对那位烈士的第一印象。
可惜这位战士伤得太重了,小腹的弹孔不停地流血,任凭孙全西如何呼唤,这位战士却说不出一句话。
“我公公后来跟我说过,那段时间大部队北上转移,反动派和土匪、还乡团就一路追击,为了掩护大队人马,大部队就安排队伍阻击掩护,那时候在我们这儿常能听到枪声,所以他和大哥认为这位战士是在阻击战斗中受了重伤,才掉队的。”孙全西的儿媳妇陶士华说。
不怕搭上全家性命
把解放军伤员背回家
孙全西和孙徐州几乎没有犹豫,就偷偷把这位战士背回了家。
“这位受伤的战士身材高大,至少在1.8米以上,加上受伤无力,所以背起来比较吃力,我父亲身材和他相当,就由他背着,我大哥一路扶着。”孙步州说。
孙全西的这个举动无疑把一家人拉进了巨大的风险之中,那时东海地界上土匪、流亡队、汉奸等反动势力四处流窜,他们还在各村镇安插了不少耳目,盯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如果让这些人知道孙全西偷偷收留了解放军的伤员,老孙家是要被“灭九族”的。
“那时候我父亲虽然年轻,但是胆子大,而且明是非,所以根本就没考虑这些。”孙步州说,父亲孙全西就是这么一个人,淮海战役打响后,他成为全中国543万民工中的一员,用一辆小车、一双铁脚板,把宝贵的物资一趟趟地送到了徐州。
把伤员安顿好后,孙全西和侄子孙徐州就一直照顾他,但1946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尽管孙全西竭尽全力,可贫困的家境和缺医少药的现实条件,让他们无能为力,只能一直守着他。
“水、水……”那一夜,他不断地要水喝,这也是这位无名战士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孙全西家里牺牲了。
把烈士葬在自家祖坟旁
从此成为忠实守墓人
在战士弥留之际,孙全西的家门被叩响了,打开门,4位全副武装的军人闪了进来。
“我父亲当时就认出来了,是解放军,他们来找战友了。”孙步州说。正如孙全西推断的那样,这位战士确实是掩护大部队北上时受的伤,但是这4位解放军没有透露牺牲战士的名字,只是表情凝重地拜托孙全西安葬牺牲的战友。
“这也是当时的情势所迫,因为那时反动派、还乡团对解放军及军属采取迫害政策,一旦名字、籍贯被他们知道,哪怕只是个姓氏,都要灭九族,而且像我父亲这样帮助解放军的老百姓也得遭殃,为了保护他们,部队没有透露一点信息。”孙步州说。
可那时老百姓真的太穷了,根本买不起棺木,穷人下葬只能用草席,孙全西于心不忍,便找来一块干净的白布,把人仔仔细细地包裹好,葬在了村南土庙北边自家的祖坟旁。
“安葬的时候我父亲说,别离自家老祖的坟包太远,这样以后就能年年给他上坟祭拜了,所以他的坟离我家祖先的坟只有三四米的距离。”孙步州说。
而那4位解放军为战友默哀完毕,向孙全西表示感谢后,就转身离开,从此,孙全西成为这位无名烈士的忠实守墓人。
父亲嘱托儿子
别忘扫墓 帮烈士“归队”
“从那以后,每年我家老父亲都会带着铁锨、酒菜和纸钱来祭奠这位烈士,给他的坟除除草、添添土、烧烧纸。”
孙步州清楚地记得1963年的清明节,5岁的他跟着父亲祭祖,父亲一定要他给一个无名墓鞠躬,告诉他这里安葬着一位烈士,并叮嘱他以后每年都要来扫墓,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这对父子一直信守着当初的承诺,渐渐的,孙步州和家人就把这位无名烈士当成了自家逝去的亲人。
2010年,年迈的孙全西身体每况愈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老人,便不止一次和儿子提起扫墓的事,这成了老人这一生最后的牵挂。
“我父亲对我说,千万不能忘记每年给烈士守墓祭拜,等有一天把他送回‘大部队’,任务就算完成了。”
2012年,81岁的孙全西老人因脑血栓离世,而这成了他对儿子孙步州的最后嘱托。
两度迁墓
众人帮助 烈士找回大部队
当初因为家里穷,没能好好安葬烈士成了老孙家的一块心病。1992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孙全西父子和村干部起出了烈士遗骨,装入一口寿材和祖坟一起重新择址立碑安葬,虽说让烈士体面地安葬了,但让他“归队”的夙愿却一直没实现。
2010年,东海县开始大规模实施“慰烈工程”,陆续集中安葬散葬在各地的烈士遗骨,孙步州知道,让烈士“归队”的机会来了,此时当年的望烟村已更名望西村。一年后,新支书孙松周走马上任,深知老孙家经历的孙松周开始为“烈士归队”奔波,他把无名烈士的事上报给牛山街道民政办,民政办得知后立刻向东海县民政局汇报,迁墓的事随即启动。由于安峰山烈士陵园已经满员,而当时房山烈士陵园正在筹建,所以直到2014年底,长眠在孙家祖坟69年的无名烈士终于等来了“归队”的消息。
2014年12月28日,孙步州全家、望西村党支部全体党员、部分村民、牛山街道民政办及东海县民政局数十人,来到孙家祖坟,准备为烈士迁墓。
“前一晚,我和孙松周一起到他的坟上,给他烧了纸、点上烟、敬杯酒,告诉他要‘搬家’了,让他提前收拾收拾。”孙步州说。迁墓的当天阴雨绵绵,孙家墓地里鞭炮声震天,人们举行了小型追思仪式,之后便怀着恭敬肃穆的心情起墓,这次人们带来了一个精致的骨灰盒,小心翼翼地把烈士的遗骨和匕首、纽扣等遗物装殓入内,再驱车赶往房山烈士陵园,让烈士长眠于汉白玉烈士纪念碑和苍松翠柏掩映之下的一孔大理石高档卧式墓穴里,和另外36位解放战争年代牺牲在东海的战友永恒安息。
烈士终于“归队”了,孙步州也完成了老孙家两代人的心愿。
他值得活着的人这么做
“家传任务”
要永远坚持下去
关于无名烈士的身份,望西村人有很多猜测,由于烈士身穿带多个口袋的军装,还使用铜纽扣,因此推测这位无名烈士可能是解放军部队的一位基层指挥员,牺牲时的年龄在23岁左右,而这也是这位无名烈士留给人们的最后线索。
“我如今也是57岁的人了,以后任务就得交给孩子们。”孙步州说,“我们一家给他守墓扫墓都是心甘情愿的,虽说我没见过他,我父亲和他的缘分也就不到一天,可我们认为他值得我们这么做。”
孙步州告诉孩子们,以后每年清明节,都要给无名烈士扫墓,这一项“家传任务”一定要永远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