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顾晓昕)办一张美食卡,先存上100元,以后吃饭慢慢刷;办张美容卡,先存上500元,以后一年都可以去做美容美发;办张健身卡,先存上2000元,以后没事就可以去健身房健身……时下,商家设置的消费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预付卡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能享受到一定折扣的优惠。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的预存消费卡成了商家的“坑人卡”。
日前,市民张先生就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反映说他之前在一家洗车店办了洗车卡,可前几天去的时候,这家店突然关门了。张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他在市区人民路一家汽车美容装潢店里办了一张150元15次的洗车卡,到现在为止只洗了3次,结果再来洗车的时候店关门了,也没任何通知。“我前几天再次来到这家洗车店时,门上已经贴上了出租的通知。”张先生说,“打电话一直关机,后来在网上联系到这家老板,说以后可以去人民路上另外一家洗车,两家已经协商好了。可是我去了之后这家洗车店的负责人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无独有偶,连云区的王先生在一火锅自助餐厅办理了充值优惠卡,才吃了几次,卡里还有600多元的金额没有消费,再去的时候却发现,服务员还是原来的服务员,但是老板却换人了,而且接手的新老板明确表示,不认可以前的充值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这种预付费消费纠纷比较多,但是出现问题后,对此消费者只能接受,即使有争议,商家也难以受到约束。法律对此类预付消费卡商家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大部分消费者在办卡时只是登记个人信息,商家一般不会提供规范合同来保证对消费者的承诺。这种消费方式必须要以商业信用作为保证,而目前还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用机制。
对此,法律人士认为,通过完善立法来规范预付消费卡制度至关重要。有关部门要全面建立预付式消费卡发售的登记、申报、备案制度。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要树立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在购买各类预付式消费时三思而行,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连云港连城律师事务所王浩说,在预付式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尤其是在维权方面确实比较困难。消费者碰到老板变更的情况时,可先看一下该店的工商营业信息有没有同步变更,如果没有发生变更的话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如果已经发生了变更,要看变更的具体情况。
“如果新老板承接了原来老板的店,那么所有的债权债务也是要求同步转移,新老板对于以前遗留的债务仍要继续承担法律责任。”王浩说,如果上述情况都不是,那么原有老板的法人在没有进行清算等情况下即结束营业,可以要求其个人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王浩律师提醒说,消费者在办卡前要看清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商家的性质,尤其是工商营业执照等基本信息,现在消费者可以在商务部网站找到登记系统快速查询商家信息,建议大家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卡时,提前查询该商家是否已在商务部门备过案,并了解存管保证金事宜。购买预付式消费卡时要仔细阅读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要重点阅读服务标准、服务时间及售后服务等条款,并注意保留消费凭证,勿听信口头承诺,以书面合同为依据,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经营者,尽量不要大金额交付预付金额,发现问题及时向工商、消协等有关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