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穆春桥) 家住玉带新村小区的居民刘老先生今年84岁,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日前,他分三次在两家投资公司投下约30万元,如今两家公司都“跑路”了,约10万元有去无回。至今他的全家人蒙在鼓里,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地承受这份压力。
老人出手前很谨慎曾到相关部门查资料
刘老先生回忆,他第一次接触投资公司是在2014年初,当时他正在楼下晒太阳,一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到小区里散发广告单页,他注意到回报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于是“有点动心”。刘老先生先到投资公司实地考察一番。“公司开在一座繁华的办公大楼里,大厅也敞亮,尤其是墙上挂着的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核实这家公司的真伪,刘老先生又专门跑到相关部门求证。在老刘先生留存至今的一张纸上,记者看到,相关部门为其出具了一份“公司登记基本情况表”,上面显示,该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有3000万元。
“这是大公司啊!”刘先生的疑虑彻底打消了。
宣传无孔不入投资项目看上去很诱人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刘老先生首先在这家投资公司投入4万元,期限为最短的三个月。此后每个月,刘先生都能按时收到440元的利息,这让他对投资公司逐渐放松警惕,随后办理了延期。
刘老先生觉得利润大,很快又在我市的另外两家投资有限公司投了钱。
让刘老先生上当受骗的,还是他对经济政策的一知半解。“我每天都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这使我误以为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投资公司,就是国家鼓励的民间资本。”
这正中了投资公司的圈套。投资公司在项目讲解时也提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企业融资问题急需解决。”刘先生随后签订了投资合同。
在84岁刘先生的身上,折射出老年人日益变厚的钱包,和对投资理财的强烈需求。
一些投资公司正是看中这点设下圈套,先是拿出假项目,用新吸引的投资来付给老用户利息,直到资金链断裂或难以兑付时,便一跑了之。
很多投资公司都打着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义进行宣传,号称“有担保无风险”。然而按照规定,非融资类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开展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诉讼保全担保等等,以及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担保咨询以及服务,其业务对象一般是企业,不对个人开展投资业务。
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不一定就是正规运营的公司
不少市民以为有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就是正规运营的公司了。其实,这不过是任何一家公司注册成立的基本手续,与其行为是否合法并无因果联系。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后,发起人可自主约定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也不再限定要在规定年限内出资到位。所以,注册资本3000万元,并不意味着公司就真的有这么多钱。
在认缴制下,虽然注册资本讲究权责合一而且要向社会公开,但有些投资公司在设立之初就抱着“骗一把就跑”的心态,根本不会在乎虚报注册内容所带来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