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烈日炎炎下,敬业的劳动者头顶烈日,冒着酷暑,用坚守和努力让港城更加美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昨天,港城最高气温达到37℃,本报采访中心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一线采访高温下的劳动者。
垃圾清运工顶着恶臭换来城市清爽
(见习记者 张晶晶 通 讯 员 金大伟)家住连云区西小区的潘恒祝今年66岁了,从事环卫工作8年多。穿梭在大街小巷,拖运、倾倒垃圾桶是他和老伴马士方每天的工作。为了防暑,他们需要“全副武装”———手套、口罩、帽子、水鞋、厚厚的工作服。此外,一条毛巾、若干个装满凉开水的水杯,成了不可或缺的装备。“天热出汗多,大水杯是必不可少的。”潘恒祝告诉记者,他每天要喝十多杯水。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连云区清运公司见到了刚刚装卸完垃圾的潘恒祝。只见他黝黑的皮肤,汗水浸湿了衣服。据他介绍,因为天热,每天凌晨3时出车,一直要忙到上午11时才下班。他和老伴主要负责清运公司至云山垃圾中转站沿途区域24个垃圾收集点的垃圾,一天要举倒垃圾桶200次左右,经手垃圾重量10吨以上。每到一个垃圾收集点,他们要将垃圾桶外的垃圾全部装到桶内,然后将垃圾倒入压缩车内。遇到特别大的垃圾桶举不动时,只能先倒在地上再分批装上车,不好清扫的垃圾还要用手一点一点地捡拾起来,臭味经常熏得他们喘不上气。倒完垃圾,他们把垃圾桶摆放整齐,之后再拿起扫帚、铁铲把散落的垃圾扔进车里,再对所有垃圾桶进行初步消杀。
夏季,是潘恒祝、马士方一年里最难熬的季节。每次装卸,潘恒祝都是大汗淋漓,衣服一天要湿透好几次。擦汗的毛巾也是擦湿、拧干、再擦湿。
谈到环卫工作,潘恒祝、马士方说,辛苦点也没啥,就怕市民不理解、不尊重。有时候看见市民随手扔垃圾或者垃圾不入桶,马士方会上前劝说、制止。“有的人会说,‘我不扔垃圾,要你们干啥’,可气人了。”
河道保洁员
河道保洁员每天打捞垃圾20立方米
(见习记者 赵梦若 通 讯 员 孙佑祥)昨日8时,港城的气温已达到31℃,烈日照在水面上泛着刺眼的白光。“嗒嗒嗒……”在市区龙尾河华联桥段,河道保洁员陶文硕发动保洁船马达,一边打捞垃圾,一边往北驶去。小船上没有遮阳设备,河道保洁员陈乃军戴着帽子,站在左右摇晃的甲板上,吃力地将河面的垃圾一点点打捞到船上,然后再运上河岸处理。市区主要河道近30公里的河面,就是10位河道保洁员的保洁领地。
10时许,气温达到34℃,在市区东盐河上,钢制的保洁船被晒得烫脚。水面遮挡物少,除了阳光直射,还要接受阳光照射到水面产生的反射,酷热难当。50岁的江宋新黝黑发亮的脸庞上挂满了豆大的汗珠,衬衣已被汗水湿透。江师傅说,他们每天在包干的河道上清理4个来回,早晨6时出门,中午休息两小时,晚上7时才到家。一天就这样打捞一千多下,晚上到家臂膀是又酸又疼。
打捞作业耗体力、出汗多,他们每天都自带一瓶水。“为了防暑,我们都穿长袖和长裤,要不一天下来就晒伤了。”江宋新告诉记者,“因为天气热,漂在水面上的垃圾容易发臭,水面上的浮萍等水生植物繁殖速度也快得惊人,稍不留意,就会占满河道,严重影响水质,所以要及时打捞掉。”
陶文硕说:“头天好不容易打捞干净的河道水面,第二天就会被沿岸摊贩或居民扔满垃圾。”他们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打捞。10位河道保洁员日垃圾打捞量有20多立方米。“希望大家都能爱护河道,河水清爽了、河面干净了,自己看着也舒服。”
交警衣服汗湿再被蒸干
交警脸上的汗珠
(记 者 史卫平 实习生 张 璐 通讯员 明 士 )上午9点半,在朝阳路瀛洲桥桥头,王磊已在太阳底下待了两个小时。
王磊是交警海州二大队的普通民警,每天的固定岗点是朝阳路与瀛洲路路口。“在岗点的时间是每天交通早高峰和晚高峰,早高峰是上午7点半到8点半、晚高峰是下午5点半到6点半。除了中午两个小时休息外,其余时间是在朝阳路一线巡逻。”说话的时候,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滑落。
大热天,王磊穿了一件长袖警服,“为了防晒。”他说,长袖只能挡胳膊,但脸还是被晒得黑里透红。此外,大檐帽必须端端正正地戴着,反光背心上挂着警用装备:腰间手铐、警棍、辣椒水、手电筒、警务通这“五小件”一件也不能少,胸前左右各挂着电台和执法记录仪。“全部装备大约十斤重。”他说,衣服已经历了湿透、蒸干再湿透的循环了。
朝阳路上目前设有两个岗点,还有一个在朝阳路与郁洲路路口,“这两个路口车辆和行人比较多。”
上午10时,一辆前挡风玻璃上没贴年检和保险标志的机动车出现在路口,王磊示意驾驶员出示证件接受检查。驾驶员说,自己的车换了挡风玻璃,贴在原来玻璃上的标志不好撕下来,所以就没贴。王磊现场用警务通查询,证实这辆机动车确实没有“脱检”。不过驾驶员的行为仍然属于交通违法,他对车辆进行暂扣处理。
在交通的平峰时间段,王磊和另一个岗点的民警的任务是骑警用摩托车,一个向西一个向东,查处路边违停车辆。
“如果发现交通设施出现故障,或是路面出现窨井盖缺失等交通隐患,我们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辖区内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我们要赶到现场先期处置。”
这段时间,他每天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查找交通违法次数特别多的车辆。
查找起来容易吗?“不容易,但还得查。”上午10点多,气温更加高了,王磊大口大口地喝着自带的水,看看表,说:“不聊了,得干活了。”
路灯检修工点亮城市夜空
(记 者 朱国操 通讯员 张青松 实习生 曾淑真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华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路灯维修项目部检修组人员外出作业,体验检修工顶烈日战高温的艰辛。
上午8时,检修组一行5人驾驶工程车辆向市开发区大浦路驶去。“昨天晚上,队员在巡查时发现那里有好几处路灯不亮了。”项目部负责人王月军告诉记者,每周他们会定期在夜间对负责区域内的23条路的近3400杆7000多盏路灯进行巡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无法现场处理的,次日一上班便要前往检修。
“天气太热了,路灯设施设备的散热功能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烧毁灯头。”王月军说,近一个月来,他们已处理30多起路灯故障,故障率较前期明显升高。近期,因大浦路翻修改造,该路段的路灯故障时有发生。“一不小心,挖掘机等大型施工器械就可能将路灯电缆挖断。”
按照工作流程,来到路灯故障路段后,队员们首先进入位于绿化带内的路灯控制箱内进行检查。虽然前后只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但是身穿长袖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戴绝缘手套,在如此闷热的条件下进入狭小的空间作业,汗水瞬间从每个毛孔冒出,不一会,他们的头发和衣服就湿透了。
经检查,控制箱内没有故障,随后,队员们分成两组对故障路灯和裸露地面的电缆进行逐一排查。上有烈日炙烤,下有蒸腾的热浪,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挂满了汗珠,刚一擦拭完,汗水重又“涌出”。在强光的照射下,长时间半蹲后起身,让人不免产生眩晕的感觉。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两名队员留下继续维修,其他人则赶往下一处路灯故障路段。“我们今天要完成4处故障检修。”王月军说,确保负责区域内路灯亮化率99%以上,既是刚性目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文保志愿者为港城守住文化遗产
(记者 李国瑞)在持续“烧烤模式”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待在室内。然而,我们的身边却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行走在乡间阡陌,在高温酷暑下依然坚持开展文保活动。
昨日中午,烈日当头,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刘阳跨上摩托车,赶往赣榆区宋庄镇范店村,对前不久新发现的镌刻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石碑《修濬贛邑河渠堤壩碑记》进行清理工作。
“碑文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赣榆地区淫雨成涝,灾民苦不堪言。此时,江北名流之一的许鼎霖临危受命,在担任导淮赈灾官员期间,募款赈济,疏通朱稽河。赣榆人民为其树碑以资褒扬。”刘阳告诉记者。
这只是文保工作者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前不久,为切实做好针对我市境内汉代古游水的调查工作,刘阳和同事在赣榆区班庄、城头、塔山、赣马、海头、石桥、柘汪等乡镇,围绕祝其古城遗址、塔山土城遗址、盐仓城遗址3座汉代古城,对其周边环壕水源的流向与古游水故道之间的关系继续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工作……
为预防和减少汛期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刘阳和同事还加强了对易引发汛期自然灾害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视工作,如发现险情,巡查人员将在第一时间上报相关情况。
当问及工作是否辛苦时,刘阳笑着说:“为我们居住的这座古老的城市守住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的职责。”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为了那片蓝色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
(记 者 穆春桥 通讯员 李 婧)昨日,最高气温37℃,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的监测人员穿着厚厚的橙色工作服和救生背心,冒着高温在采集赤潮监控区样品,汗水湿透了衣服、迷了双眼,却丝毫不能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
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主任告诉记者,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他们采集样品及完成测试数据,就是要为省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赤潮预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打开连云港近岸海域监测站位图,一百多个海洋生物生态监测站位点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上面。而在大海中,它们却相距甚远。作为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监测人员,在大海上采集样品并进行现场监测是一项最普通的工作。这项最普通的工作之繁琐、艰辛,却非常人所能体会。坐渔船、经波浪、遭暴晒、历风雨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谈到天热,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检测人员说,他们每年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监管监测、赤潮监控区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江河入海总量监测等,都是在每年七八月份必须完成的项目,而这个季节外出采样,遇到高温暴晒、排污口恶臭,都是常事,天热不算什么困难。
环保执法人员维护碧水蓝天
环保执法人员
(记 者 席毅行 通讯员 王从帅)昨天上午10时,记者赶到板桥工业区一家工厂时,于成卓和同事正在检查该厂的管网通道。作为市沿海化工园区环保督查中心工作人员,他前不久刚刚获评“最美环保人”。“我们刚才已经检查了两家企业,大体情况都符合要求。”在耀眼的太阳下走了几百米,记者的短袖衫已经湿透,而穿着长袖工作服、戴着头盔和防护面罩的于成卓仍细致地查看每一处设备,还不时与厂方负责人沟通有关问题。
“像这样的检查,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每个礼拜都有三四次。”
在该厂的污水处理项目现场,高温下,红褐色的污水在水池内散发着浓重的臭味,记者差点吐出来,而于成卓和同事却面色如常。“这是一套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将输往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只有达标排放,才能有效减少污染,有一份超标,治理起来就得费十倍的力气。”
高温下的安全生产问题不容小觑。在防爆车间,于成卓和同事重点检查了车间的废气处理设施。“高温对某些化学品有催化效应,如果不注意安全,很容易造成事故和污染。”一边说,于成卓一边擦着额头上不断渗出的汗珠,“一天下来,全身要湿透好几次。如果检查的工厂有异味,衣服得洗四五遍。脏一点、累一点没关系,希望我们的督查能促使企业守法经营,维护港城的碧水蓝天。”
供电架线工奋战农网改造一线
(记 者 陈 兵 通讯员 申甲雁)昨天,阵阵热浪让人受不了。上午10时44分,在海州区浦南镇小房村,连云港供电公司苏能农电公司新海服务部项目经理陈建正和施工人员在烈日下现场作业,汗水在他的脸上流淌,身上的工作服完全湿透。
“每年夏季高温时间都是这样,天越是热我们越是要把工作做好,给老百姓送清凉。”陈建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时他们就开始工作了,他负责现场安全监督,配合他工作的是年轻同事徐传干。
记者看到,施工地点在一个荷花池边,四周没有任何遮挡。陈建在地头拉着导线,徐传干在旁协助,十几米高的电杆上还有“蓝帽子”(供电工作人员)在拧螺丝。
“今天要架设供电线路一公里,这是硬任务!完成了,小房村今年夏天用电就无忧了。”据了解,进入夏季,陈建每天都要跑一两个这样的农网改造现场,从早上7时到晚上7时,他的工作服总是湿漉漉的,身上多处已经被汗水浸得起了痱子。
小房村低压线路架设是今年的第二批农网改造项目之一,第二批项目共有437个,截至目前已完成196个。记者获悉,为了农网改造项目在8月底完成,目前有13个施工队210人正在奋战着……
带队导游迎接八方宾客
(记者 侍敏)昨日下午1时30分,室外温度直逼40℃,江苏友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许姚堂已带着他的旅游团游客快速吃完午饭,紧接着来到失落的城市名片———连云老街,寻一处树荫,虽然依旧感受不到一丝凉意,但到底可以让游客们免受烈日的炙烤,喝一口水,然后开始讲解……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连云老街,一千多年前,这里已经有人居住,它原本是黄海岸边、云台山脚下一个小小的渔村……”尽管天气炎热,树上的知了还不断地发出撕裂般的鸣叫,许姚堂始终保持游客能听清的音量,脸上一直带着微笑。短短十来分钟的讲解,他的衣服早已湿透。
“一天下来,衣服就是这样湿了干、干了湿,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名从业8年的资深导游,28岁的许姚堂告诉记者,连云港是个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的城市,每年七八月份,港城的山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当然,也只有在这两个月,港城的导游们才异常繁忙。
“时不时会遇到突发情况,我们会在接到旅游团的第一时间,在旅游车上和游客讲清楚。”绝大多数游客会理解,即便行程中发生一些不愉快,许姚堂的“套近乎”和“微笑服务”往往也能降下游客的“热火”。
忙碌一天,终于将游客送到宾馆。可即便是此刻,许姚堂依旧不得清闲,因为有的游客还想出去逛逛、有的因为房间问题需要协调……虽然累,虽然有时会受点委屈,但每次听到游客的一句“谢谢”、看到游客满意的微笑,许姚堂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