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王鑫 杨涛
田恒余,现年52岁,中共党员,现任连云港碱业有限公司重碱车间工会主席兼工段长。他是连云港碱业有限公司一名忠诚、敬业、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建厂30年来,一直工作在重碱车间生产一线,先后担任值班长、碳滤工段长、高级技师、主任技师,参加工作至今。他凭借高超的业务技术、敬业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为企业创造了诸多奇迹,他本人也成为全公司职工争相学习的党员楷模。
做有出息的工人
田恒余是一个盐工的孩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盐工的孩子就业非常的困难。“我是幸运的。因此,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做一个有出息的工人,绝不给盐工家族丢脸。”一个执着的愿望,就如一粒盐的种子撒进了蓄满饱和卤水的盐田,白花花的盐粒就像生命一样在旺盛蔓延。
为了尽快掌握核心生产技术,田恒余作为首批业务骨干被派往其他碱厂学习。在有限的见习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熟悉流程、操作技能,别人休息时,他却留在现场逐个研究设备结构。教他的师傅被他一心求学、心系企业的精神所感动,将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回厂后,为了减少故障,他刻苦钻研技术、练习技能,仅两年时间他就对碳滤岗位的生产工序了如指掌。每当设备发生故障,田恒余就会手提两把铁锤走进装置区,就像一位老中医“望、闻、问、切”,一边用手触摸一边用小铁锤仔细敲击,不一会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点,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故障排除。如今他总结出的“一看、二摸、三听”故障判断法,已成为一线操作工们工作的法宝。
一线技术带头人
碳滤岗位是纯碱生产的“心脏”,工序复杂,故障发生率较高。年轻的田恒余,担任了重碱碳滤这一重要岗位的司塔。从副司塔、司塔,到担任碳滤工段的工段长,田恒余像一颗螺丝钉一样牢牢地钉在车间一线。工人们见到他都亲切地叫他为“大鱼”。他说:“在工作中不断去发现,是当工人的乐趣!”把自己的发现传授给同事,这种乐趣的共享,使田恒余成为一线工人主心骨。
从1986年实习回厂,他向车间、工厂提出并被采用的关于改进工艺、设备和操作的合理化建议上百条。碳化工段的操作法、工艺指标、事故处理预案等,都蕴含着田恒余总结出来的劳动智慧。30年来,作为工厂第一批操作工中的师傅,他先后带徒150人次以上,他们中有碳化司塔、滤过司机、值班长、技术员、调度、车间领导等。为了大家都能掌握一技之长,他把20多年来积累的操作技术经验和心得,用问答和案例点评的方式归纳汇集成册,编写出版了《碳滤问题解答及事故案例分析》一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职工和社会。
为企业而发光
碳化转化率指标是纯碱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纯碱企业无一例外对此重点攻关,有的不惜重金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田恒余带领大伙对每天产生的数千个数据值逐项测算,科学调整参数,观测动态信息和变化。
一年来,仅测算用的稿纸就堆了1米多高,图纸画了1尺多厚。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法,使碳化转化率提高了13%,领先同行1.5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同行第一名。可以说,田恒余现在已经是一名新时期党员的杰出模范。由于成绩特别突出,2004年田恒余光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又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但是他依然把自己当成一颗普通的螺丝钉。他说:“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是连碱给了我人生的舞台。”就像盐粒投到饱和的卤水中去展现出它的生命,田恒余一心一意在连碱这座富有活力的工厂中展示着发挥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