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港城军嫂:甘做钢铁长城的坚实后盾

【连网】  都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但是在军人眼里,军嫂才是最可爱的人。她们一人肩挑家庭重任,用脉脉温情支持爱人,让他们安心保卫祖国;强军路上,正是有她们背后默默的支持、无悔的付出,军人们才能更安心、坚定地筑起钢铁长城……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4位港城军嫂,倾听她们默默奉献的故事,感受她们是如何做好钢铁长城的坚强后盾。

 

刘元元:一叠厚厚纸条满载相思情

TIM截图20170801094156

刘元元翻看近几年看望丈夫时买的火车票

“这张纸条是有一次3个月没见他了,我太想他了,随手写下的;这张票是当时临时决定过来看他,没买到卧铺票,买的站票……”刘元元打开行李箱,最底下有一个精致的铁盒,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纸条和一叠叠火车票,“这都是这些年我给丈夫写的话以及每次去看他时买的火车票。”刘元元如数家珍地说。

刘元元出生于1990年,丈夫柳汉阳是驻连某部的一名军人,她和丈夫是中学同学,今年2月刚刚结束了长达9年的爱情长跑,领了结婚证。在高中时代,他们就互相产生了好感,并相约一起考到同一座城市上大学。有了对彼此的承诺,高中三年,两人互相鼓励,努力学习。2008年,柳汉阳考取位于合肥的安徽大学,成为一名国防生,刘元元也如愿考上了合肥大学。“那时候特别开心,在同一座城市上大学,每周都能见面。”刘元元甜蜜地回忆说。而他们的爱情长跑之路就从那时开始了。

象牙塔的爱情很美好,两个年轻人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旅行……很快,充满美好回忆的大学生涯结束了。2012年大学毕业之后,柳汉阳成为一名军人,刘元元考研失利,回到老家继续备考,并于第二年成功考上了安徽师范学院的研究生。

从此之后,本来朝夕相处的恋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距离带来的失落感,他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当身边的同学花前月下的时候,刘元元只能和柳汉阳打电话或视频聊天。“由于部队工作的特殊性,打电话也要挑选他不忙的时候。有段时间,他特别忙,我们有整整1个月没有通过电话,我心里特别难受。”刘元元说。为了排解对柳汉阳的思念,课余时间她用纸笔记录下了他们爱情里的点点滴滴,几年下来纸条变成厚厚的一沓,她给这些纸条取名“我们的爱情”。

自从读研后,每年放暑假,刘元元总是长途跋涉到连云港看柳汉阳。从合肥到连云港,交通不是很方便,坐火车要坐一夜,有时候买不到卧铺只能买坐票甚至站票。旅途虽然劳累,但是刘元元并不觉得辛苦,“每次我到站,他只要有空就会来接我,那一刻我觉得特别幸福。”

如今,虽然两人已经领证,但还是不能互相陪伴。对于未来的家,因为各自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他们还没定下在哪里安家。尽管如此,刘元元仍然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就像那些年写给柳汉阳的文字一样:“只要两个人一起努力,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团聚,虽然不能长相厮守,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总是心灵相通。”这些不仅是刘元元和柳汉阳的美好回忆,更是一种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动力。

 

王镱洁:嫁给那身橄榄绿无怨无悔

TIM截图20170801094326

王镱洁给丈夫收拾衣物

王镱洁打开贴着大红喜字的门,整个屋子都被喜庆的红色包围,大红色的床单整洁地铺在崭新的床上,墙上还贴着一张可爱的宝宝画。走进房间打开崭新的衣橱,衣橱中那件庄严的军装显得格外耀眼。王镱洁拿出军装挂在一旁的熨烫机上开始熨起来。“想他了,我就把他的军装拿出来熨一下。”从上往下理好衣服,取下领带,整理好袖口,王镱洁熨起衣服来动作娴熟,一点也看不出是个怀孕4个多月的孕妇。

王镱洁的丈夫张华东是驻徐某部的一名军官,她和丈夫2016年经朋友介绍相识,并于今年2月领证。原本打算3月举行婚礼,可是丈夫所在部队在军改中面临移防,驻地由原先的连云港移防到徐州。今年3月开始,张华东所在部队全面禁假,婚礼也只能一拖再拖,直到7月才举办。婚礼前2个月装修新房、购置家具、筹备婚礼事宜……王镱洁硬是一个人挺着身孕独自承担了。“婚礼前2天他才回来,办完婚礼没多久他就回去忙了。”王镱洁说起这些时,情绪有些低落,“不过他答应我在我生孩子的前几天一定争取回来陪我待产。”前一秒还有些许失落的她,想起丈夫临回部队之前答应她的话,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起来。

王镱洁一年和丈夫只能见两次面。从恋爱到现在,大部分时间她和丈夫只能通过电话“见面”,虽然每天只有十几分钟的交流时间,但是对于她来说却格外珍惜,王镱洁开心地说,这是每天他们夫妻俩最期待的时刻。

王镱洁今年28岁,皮肤白皙,面容姣好。当初选择和丈夫领证,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不太赞同,“咱们条件也不差,不一定非要找他。”尤其是丈夫确定要调到徐州后,王镱洁的妈妈不停给她做思想工作,怕她以后一个人操持这个家太辛苦,但是丈夫张华东的贴心和责任心最终还是打动了她。“嫁给她之前我就想到了会很辛苦,现在孕期这种感受更强烈些,很希望有他陪伴。”怀孕后的王镱洁,更是体会到军嫂的不容易,孕期行动不便、妊娠反应大,还要上班、料理家务。

此时此刻的她,多么希望身为军人的他能够陪在自己的身边,陪自己度过人生中最脆弱最需要关怀的日子。面临这些现实的困难,王镱洁也难受过。她说,刚开始也会偶尔向老公抱怨,但是一想到老公平时在部队那么辛苦,之后她便命令自己尽快调整心态,尽量向丈夫“报喜不报忧”,因为她深知,自己不单单是一个妻子,更是一名军嫂。当好军属的后盾,支持爱人干好工作,也是一种无尚荣光的职业。

现在,怀孕4个多月的王镱洁最开心的事就是自己即将当妈了,她也深知有了孩子之后,她会更加劳累,“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勇敢克服。”虽说嫁给军人会吃很多苦,当一名军嫂也是种种不易。但是王镱洁却坚定地说,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

 

王丹:独力操持家务让丈夫安守军营

TIM截图20170801094500

王丹独自照顾两个孩子

早晨6点半,两个孩子还在熟睡中,王丹就起床了。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取出面粉熟练地和起面来,准备做孩子爱吃的手擀面。

和面、擀面、切面……王丹动作麻利,只用了十几分钟手擀面就做好了。她拿出干净的菜板把面条晾好,准备等女儿睡醒后再下面。不到100平方米的家里,被王丹收拾得干净整洁,要不是客厅爬行垫上摆着孩子们的玩具,都看不出这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

王丹出生于1985年,她的丈夫唐明是驻连某部的一名军人,两周或者三周才能回家一次。说起与丈夫相识的事,王丹十分感叹缘分的奇妙。当初丈夫唐明是闺蜜的亲戚介绍给闺蜜的,但是闺蜜与唐明见面后,两人都觉得对方不合适,于是闺蜜想到了王丹。就这样,在闺蜜的“撮合”下,王丹与唐明走到了一起。

“下周我老公应该可以回家陪我们了,我们打算带2个孩子去临沂动植物园玩。”坐在客厅沙发上,王丹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上一次唐明休假时一家四口刚拍的全家福,脸上充满期待。因为每个月只能见丈夫一两次,王丹格外珍惜见面的机会。

卧室传出女儿糖糖的哭闹声。王丹放下手机快步跑到卧室,抱起女儿。糖糖边哭边吵着要和爸爸视频,一旁的儿子还在睡觉。为了不把儿子吵醒,王丹把糖糖抱到客厅。“糖糖三周没看见爸爸了,有点想爸爸了。”王丹说。嫁给丈夫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丈夫不在身边的生活。可是随着糖糖一天天长大,她对爸爸不按时回家特别“敏感”,经常闹情绪,但王丹不会因此责怪孩子,她明白孩子多么渴望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和爸爸妈妈朝夕相处。

虽然平时照顾2个孩子很辛苦,但是王丹从来没有抱怨过丈夫,对丈夫更是“报喜不报忧”。就在上个月,两个孩子轮番感冒发烧,王丹一个人独自照顾2个生病的孩子,晚上每隔一段时间要给孩子量体温、喂药,好几个晚上她几乎都没怎么睡。白天除了给孩子做饭、洗衣服,还得带2个孩子去医院输液。“那段时间,基本是搀着大的,抱着小的,天天往医院跑,孩子病好了,我也累倒了。”王丹说。当时,连不知情况的医生都在责怪孩子的爸爸怎么没出现。可是即便如此,两个孩子生病的事情,王丹还是一个人辛苦地承担了下来,怕影响丈夫工作,她没和丈夫提一个字。“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军嫂就要经历这些,做好军人的后盾。只有把家里的一切操持好,他才能安心工作。”王丹坚定地说。

 

姚文贤:习惯军营生活 为丈夫顶起“半边天”

TIM截图20170801094627

姚文贤给丈夫包饺子

敲开姚文贤家的门,一股浓浓的韭菜味扑鼻而来。为了让丈夫平时加班回来能有宵夜吃,姚文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准备一些丈夫爱吃的韭菜肉馅儿饺子,即使最近几天天气比较炎热,她也照样坚持这个习惯,随军5年来从未间断。理韭菜、剁肉馅儿、和面、包饺子……姚文贤动作麻利,包的饺子也皮褶细致,光滑精巧。

姚文贤是一名随军军嫂,丈夫吴菊清是驻连某部的一名军人,他们有一个5岁的儿子。虽然不用经受两地分居的考验,但在部队大院里,一家三口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公寓房里,姚文贤独揽了家中里里外外的重担,用柔弱的双肩为丈夫顶起了“半边天”。

姚文贤与丈夫都是安徽安庆人,2009年经朋友介绍相识,2011年走进婚姻的殿堂。2012年姚文贤怀孕后,为了与丈夫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她辞去了老家稳定的会计工作,来到连云港随军。姚文贤以为终于实现了和丈夫的“团圆梦”,然而,现实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美好,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丈夫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或者外出训练,有时候甚至几天都见不上丈夫。

不仅如此,身为一个外地人,刚来连云港的姚文贤显得很不适应。“出门买菜我都听不懂方言,刚来的第一个月我就后悔了。”姚文贤说。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更让她难受的是没有朋友,一个人显得很无聊。直到儿子出生,有了儿子的陪伴,她才觉得好些。但是带孩子、柴米油盐的事儿又都落在姚文贤一个人的身上,有时候也会觉得“幸福感”太少。

但是,一想到儿子至少不用一年才能见爸爸两次,姚文贤就觉得很安慰。为了尽快适应连云港的生活,在儿子上幼儿园后,她在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找了一份后勤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接送孩子,也可以多与人沟通、多交些朋友。”慢慢的,姚文贤已经可以听懂连云港方言,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并习惯了在部队大院的生活。“自从随军后,每天再也没睡过懒觉,我的生物钟就是军人的生物钟。”姚文贤说,部队官兵每天6点起床点名跑步,她也习惯了每天6点就醒来起床做饭,有时候,她会和丈夫一起跑步锻炼。

这几年,为了随军和照顾孩子,姚文贤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远离了家乡的亲人。尽管这样,姚文贤也不为当初放弃老家的一切跟着丈夫而感到后悔,“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哪儿都是家。”姚文媛说。正是她的这份坚强,支撑着军人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