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怀诗 通讯员 陈福高) 东海引进“乐村淘”农村电商平台,320个村级体验店实现全覆盖;灌云、灌南与阿里巴巴签约合作,共建县级村淘服务中心;赣榆瞄准农村创业、电商培训和快递“最后一公里”,打造农村电商一张网……近年来,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全市农村电商“风生水起”。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域共开设约1万家网店,初步形成8家电商产业园区,今年前7月全市涉农网络零售额10.9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总额15%。
从最初有企业依托淘宝“借船出海”,到自建网上平台,再到全球电商巨头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港城农村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折射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变迁。“目前,一些村镇和企业已经出现亮点,部分电商园区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省级、市级农村电商示范单位,市场潜力和前景广阔。”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特”字做文章,既壮大了县域经济,又带动了农民致富。东海水晶产业年零售额超50亿元,积极打造中国鲜切花电子商务交易核心区;灌云服饰网上销量占全国份额的70%以上,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赣榆海产品已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远销国内各地……近年来,我市各县区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培育特色品牌,全市农村电商形成了农副产品、特色珠宝、旅游产品、服饰四大特色鲜明的电商领域,网购人群和创业群体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港城农村电商“香馍馍”引来了“金凤凰”,一张覆盖全域的农村电商服务网渐趋完善。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国际电商巨头先后在我市积极拓展农村市场,整合线上线下网点,在县区、中心镇和行政村建立服务网络,实现代购代销、生活服务、物流快递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叠加。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县级服务中心10个、乡镇服务站(体验店)100余个、村级服务点约2000个,县、镇、村三级覆盖率达70%。
顶层设计的完善推动了电子商务进农村“软着陆”。近年来,市级层面陆续出台多项支持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区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关扶持政策,为“互联网+农村”落地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东海县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灌南县硕项湖电子商务园区、赣榆区电商物流园初具规模,灌云县颐高电子商务创业园、东海县双店镇电子商务示范园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开展招商……今年以来,各县区依托优势产业,不断完善园区网络交易、专业服务、仓储物流、人才培训、创业孵化和金融配套等主体功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电商集聚地初步形成。据统计,各园区已入驻企业近500家,年交易额达40亿元,带动从业人数1万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编制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引进战略合作,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外贸’、‘互联网+市场’等领域寻求更大突破。”市商务局局长任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