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连云港选择临港产业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莹 连统 马乙群)昨日,笔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1至9月,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港城临港产业量大龙头行业石化行业增长22.4%,钢铁行业增长17.1%,有力支撑了连云港经济快速增长。专家表示,经过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临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市要继续加快临港产业发展,迅速做大城市经济规模,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

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

众所周知,连云港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也是江苏沿海经济带重要的临港产业城市。那么连云港是如何走上发展临港产业路径?为何说临港产业是连云港产业的必然选择呢?  

笔者通过统计大数据为市民探寻这样的奥秘。工业产值是区域经济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也是城市工业化阶段最重要的判断依据。根据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连云港规模工业总产值为695.58亿元,而到了2016年,连云港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6225.87亿元。在近十年时间,连云港经济为何实现这样的增长呢?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连云港现代意义上的临港工业从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诞生,新海石化、镔鑫特钢、兴鑫钢铁成为连云港临港产业最早的龙头企业。随后盛虹石化等徐圩新区临港产业板块崛起,我市进入到临港产业快速发展新时代。

数据显示,2016年,这样的效益更加明显,全市16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225.87亿元,其中以临港产业为主要力量的重工业总产值4241.8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60%。专家表示,作为港口城市,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因为连云港坐拥江苏最大的深水海港,土地资源富足、海上和陆地运输系统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发展临港产业先天地区。一系列的数据也说明,通过发展临港产业,连云港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云港人均GDP也突破了3000美元,城市工业化阶段从初期进入到中后期。这都是临港产业带给连云港的变化。目前我市的临港产业还处于前期,即以大宗商品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模式。随着临港产业规模扩张,我市工业基础的夯实,连云港临港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届时我市将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密集的港口经济带和沿海地域的工业群。

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发展必然选择

按照客观规律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专家表示,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强行超越发展阶段。简单地理解,当前大多数中国城市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化的关键阶段,制造业的增长是当前各个城市发展的重点。连云港如果不发展制造业,居民收入增长、城市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增长都如同无根之萍难以维系。作为港口,连云港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选择临港产业自然是聪明的选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临港产业主要集中在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工业化初级产品。这三个产业为全市经济供给了超过三千亿元的工业产值,是连云港临港产业重要的产业门类。因为邻避效应的存在,很多市民对于这些产业观感不佳。其实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工业化早期都是选择这样的临港产业。例如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日本跨国公司把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建材造船等基础工业都布置在东京湾及其以南的"三湾一海"海湾地带里。这些基础工业为日本崛起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

专家表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临港产业因为其带动力强,增长速度快等特点被众多的城市作为工业化的首选。上海、天津等中国沿海港口也同样选择临港产业作为其基础工业主要类型。今天,随着国家对于生态、绿色、循环要求不断提升,连云港发展临港产业迎来了前所有为的机遇。在生态中国概念引领下,连云港临港产业的发展将被最严格的环保、安全和最规范的操作流程管控,其发展的道路也将更加健康可持续。

新兴临港产业是连云港工业化未来路径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新时代,临港产业也进入到发展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单纯依靠资源消费为代价的临港产业正在逐步退出市场,以循环化、绿色化、科技化的临港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潮流。

连云港企业也不甘示弱,积极地推进相关的改造。以盛虹石化为例,盛虹石化以徐圩新区为中心,计划建设一个庞大的石化产业链条,实现上下游良性互动。而新海石化则提前布局高端油品生产,镔鑫特钢则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不断降低成本。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我市临港产业已经感受到行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地为之努力。

专家表示,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企业。目前,我市要围绕临港产业加快企业创新步伐。以新加坡裕廊岛为例,为了支撑园区的发展,新加坡建立一系列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市还需要为临港产业确立规划,在城市建立一个临港产业发展循环系统,让循环、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我市还需要积极布局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生命科学、电子加工、港口金融、期货交易等新兴临港产业,为我市临港产业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