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76岁老人创作了81本剧本 歌唱生活反映民生,盼望作品能登上舞台

【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春梅 王雅萱 刘静)立冬后,冷空气一场接一场,呼呼的北风里,老海州街巷里冬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家住海州区海州街道南门社区的赵明老人,伏案写作的时间稍微久一点,腰就酸疼得厉害。但是,看着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在自己的揣摩创作下,变成一个个剧本,老人爬满皱纹的脸上渐渐绽开一丛笑,从前额到眼睛,再到嘴角,逐步展开。看着桌上渐渐磊高的作品,老人有个心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创作100部作品,当然老人更希望有一天,自己创作的这些剧本,能够登上表演的的舞台。

一次突发奇想开始了创作路

今年已经76岁的赵明,是制碘厂的一名退休职工,退休后老人生活丰富,学会了交谊舞、三弦、二胡。以前,双龙社区有一个文化宣传队,老人会经常跟着宣传队一起娱乐,划船、敲锣、打鼓,夏日的晚上在街头一呆就是一晚上。

“当时,大家演得最多的就是淮海戏这些地方老戏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转变,很多新变化、新风尚,没法通过这些传统戏曲来传递,我就想着,能不能有人写些剧本,用现代剧的方式展现或是反映现代人的生活。”

2010年大年初六,正在家中观看春节联欢会小品节目的赵明,突然就有了思路。“脑子里一直想着创作这件事,但是一直没有思绪,不知道怎么下手,小品节目一下子就点拨了我。”赵明兴奋得像个孩子,开始了第一部小品剧本《发财梦》的创作。

有了好的开端,赵明的剧本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从2010年开始,8年时间里,赵明已经创作了46部戏剧小品、27部快板等。因为不会打字,赵明每次都是手写初稿,再请别人帮忙打印装订,卧室桌上整齐的摆放着一沓剧本,按照戏剧、小品、快板等类别,进行编号排列,目前一共创作了整整81部。

歌唱生活反映民生传递正能量

老人的创作大都来源于生活。小品剧本《妈妈的小棉袄》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附近的一个老太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老家房屋拆迁中,两个儿子每人都分了两套房子,女儿没有分到一砖一瓦。等房子分到手后,两个儿子却将母亲赶出家门。老母亲走投无路,在坟头找死去的老头子哭诉,后来被人发现,最终送去女儿家,在女儿家安度晚年。

“为了反映社会的真实,教育大家,我把这个故事编成剧本,让那些不孝之人看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老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家中的遗产,我相信社会在进步,人的觉悟是在提高的,老人的晚年会更加美满、幸福,家庭会更加和谐、安康。”这样的剧本,赵明创作了不少,类似的还有《都是小本子惹的祸》,讲述儿子、儿媳骗取老人退休工资本,不赡养老人的寒心故事。

生活中有恶亦有善,老人通过自己的创作鞭挞丑陋,也赞扬真善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多数的老人们议论几天也就过去了,但是老人赵明为什么就要坚持把它写出来。哪儿来的创作热情和激情?老人坦言,自小爱憎分明,喜欢看书,年轻时曾经当过5年的兵,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坚持,让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发生一点点向上、向善的改变,那都是值得的。

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搬上舞台表演

仔细翻看老人的这些创作,有的绘声绘色激情澎湃,有的扣人心弦突发奇想,有的针砭时弊教人向善,有的直指人性发人深省……

“每一个剧本都来源于我生活的积累,构思剧本、体验生活、潜心写作几易其稿……”赵明说,每一部剧本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为了创作,他付出了很多心血,无数个夜晚,当别人在纵情休闲时,他在伏案创作;无数个清晨,当别人尚在睡梦之中时,他已在改稿。

“现在记忆越来越差了,有时已经躺下睡了,但是脑子里突发奇想,有了好的想法就得赶紧起来拿笔写下,要不第二天就想不起来了。水平不行,就勤里凑吧。”老人笑言,因为热爱,他并不觉得苦累。

只是老人的老伴儿陆秀英心疼得厉害。“这些年,光买纸找人打字都花3000多元了,花这些钱不说,他的腰本身就不好,当兵时受过伤烙下病根,现在年龄大了,哪能这么不管早晚的,一坐就是半天。”这两年,陆秀英总是让他别写了,有时气不过会偷偷地把纸笔给藏起来,但看着老伴儿一脸的坚持,又自己给拿了出来。

“近些年来,剧本不太受重视,排演的资金、人才、场所都是大问题,我的这些剧本也便只能在心里、在这间斗室里默默地走幕过场,无缘面世。”老人说,他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哪怕是在社区活动中表演都行,就想让这些来自生活中的故事,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