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晨晨 徐洪绕
“自2009年起,我们共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达500余场次,受众达5万人次。”市艺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市艺研所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先后与育才幼儿园、新海小学、浦南中学、连云港师专、淮海工学院等各类大中小学校合作,将面塑、葫芦画、淮海戏、越剧等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作为“非遗社团”活动每周固定时间为学生们授课。
长期以来,非遗进校园项目配备专门工作队伍或相对固定的专业工作人员,服务内容不断创新,能够定期、及时、准确对外公示活动内容,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能较好地满足当地群众文化需求。“非遗进校园”,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市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力之举。
倾力打造非遗“校园集散地”
为了更好开展非遗项目校园传承工作,市文化部门和学校通过搭建校园宣传展示平台,加强非遗宣传和展示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学校结合区域特色,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全面推进“一校一品”,积极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通过长期开设非遗兴趣班或课程等,使得非遗项目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土壤,着力打造出了“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比如厉庄镇中心小学,主打民间游艺、打连厢的传承工作;罗阳中心小学则主打“刻纸”的传承工作;沙河镇二小则主打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的传承工作等。宋庄镇中心小学、青口镇中心小学、石桥镇九里小学、金山镇职业中学、赣榆区高级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均有相对应的非遗传承项目,俨然成了非遗传承的“校园集散地”。
这些非遗内容,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间习俗、民间文学等九大类。而被学校聘为教师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王维良(剪纸)、赵秀庭(京剧表演)、张作松(快板)等5人。今年53岁的王维良,是我市剪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最拿手的绝活是剪花鸟虫鱼、人物肖像等,2005年至今,他获得了国家、省、市级活动金银铜牌奖30多项。
“校园传承”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我市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非遗保护成果展,每届均安排学校参展、参演。历届连云港文博会也开展了多项“非遗课堂”特色活动。许多学校主动吸纳非遗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传承和创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育才幼儿园的面塑、新海小学的柳编、浦南中学的葫芦画等都成绩显著。
譬如在云雾茶的传承中,通过观摩云雾茶制作、茶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跟随专业老师寓教于乐的讲解,学习云雾茶的制作与茶道,让茶文化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实践课堂。此外,许多学校还成立“非遗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面对“乡音”可能失传的危机,灌云、灌南、海州等县区,认真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通过学生学唱淮海戏,掌握一些淮海戏知识和演唱技巧,激发学生的热爱与兴趣;甚至许多学校还邀请淮海戏票友进校园,进行实地的业务指导。值得一提的是,为传承非遗,刘氏自然拳传承人刘家平还专门组建了市龙腾文武运动学校。
据市艺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小学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