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周莹 李其明 张苏娅
当前,我市已经将新材料产业作为连云港工业发展重点行业。那么连云港如何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如何建立更加具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呢?在全国高性能纤维材料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加快产业集聚 建立产业基地
目前,我市新材料企业有200多家,其中高性能纤维产业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根据市开发区相关资料显示,开发区已经集聚了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差别化氨纶纤维等板块,集聚了近百家新材料企业,其中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已成为国内品种较为齐全、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性能纤维产业基地。
其中中复神鹰碳纤维建成国内唯一的年产5000吨干喷湿纺原丝生产线、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单线年产1200吨碳化生产线、国内首条千吨级T800和百吨级T1000碳纤维生产线,在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奥神新材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参与制定“聚酰亚胺短纤维”国家标准……与此同时,高性能纤维正在对接该园区碳芯电缆、碳纤维叶片等装备制造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市要加快新材料产业企业集聚。因为当前我市新材料产业集聚的效果已经显现,但是同千亿级产业集群相比,我市依旧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东海硅资源产业链还需要继续延长延伸,开发区高性能纤维产业需要继续做大做强,这都需要一批企业在这里承担重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市必须加快新材料产业企业集聚。因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新兴消费,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上下游企业来互相配合,新材料产业无法形成终端产品推向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新材料企业彼此都还需要提高自身技术,并且打通壁垒,实现上下游合作。
强化研发创新 打造专业级基地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材料产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而我市新材料领域的绝大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少、市场开拓不力、盈利能力较差等原因的影响,产品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处于初级加工或跟踪仿制阶段,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严重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战略新兴产业核心。目前我市已经建成了硅材料和高性能纤维相关产业检测中心,目前我市要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专家表示,该平台建设要吸取苏州建设纳米材料平台经验。苏州自2006年联合中科院、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四方共建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来,园区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就是由省、市、园共建的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该中心布局覆盖全省的纳米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和细分领域若干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新型特色研究所,设立专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最终解决资源配置“碎片化”和社会资源“参与不足”的问题。我市要学习这样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市要积极打造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会专家表示,要想引导资本流向高精尖领域,还需要政策支持。国资投资科技创新,考核时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只看账面盈利数字。目前多座城市已在呼吁政府放宽国资考核条件,连云港不妨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激活国资参与技术创新的活力,增加国资市场竞争力。
加强产业配套 强化服务意识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对于智力配套要求比较高。这其中包括大数据、基础实验等一系列配套。
加快支持新材料研发大数据平台建设。新材料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需要大量的支援平台进行支持。我市可以根据新材料研制周期内,引进一批各个阶段的研发团队。通过他们相互协作,加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注重实验技术、计算技术和数据库之间的协作和共享,力争把新材料研发周期减半,成本降低。
与此同时,我市要加快新材料高校资源引进力度。在国内要加快引入南京大学、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国内新材料领域知名院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或合作办学。在国外,要积极地引入美国西北大学、麻省理工等知名大学展开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引入相关研究机构,为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要加快新材料研发团队建设。目前,我市新材料领域有三大困局,资金、人才和技术。我市要想破解这三个难题,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我市可以联合淮海工学院等单位和中复神鹰、奥神新材等企业,引入新材料领军人才团队,通过强强对接,加快我市新材料产业人才梯队建设,为新一轮技术储备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我市还要加快建立以工业企业、政府和民间团体为投资主体,以大学和政府背景的研究中心、政府实验室、企业研究中心、非盈利性研究机构及协会等为核心城市研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减少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较少,而需要通过税收、法规、制度进行间接影响。政府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导向性研究,同时关注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