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婷婷)
编者按:荼蘼花事了,青春尤悠长。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约而至。紧张的高考氛围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回了5年前、10年前、20年前……那个枯燥重复的“黑色高三”,那个豪情壮志的“金色夏天”,还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外可说英语,内可赏古文,通晓历史五千年的“骚年”……还记得那年,风吹过中学里不能留得太长的头发,我们困在模拟考的失意里,也困在毕业的离愁里。
今年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41场高考。如今,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然而,无论是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黑色七月,还是如今淡定从容的00后,高考都代表了一段青春岁月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高考之际,本报特别策划,推出《那一年,我的高考 我的青春》,分别让70后、80后和90后讲述属于他们的高考记忆。
70后:高考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庄婷婷
“我觉得高考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虽然现在大家会讨论高考怎么不公平,但我觉得到高考仍然是改变普通人家孩子命运的最公平的途径。而且高考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高考离我已经很久远了,但看到发黄的相框里当年稚气青春的模样,心里还会有当年的激情。”提起高考,70后陈洋(化名)依然心怀感激。
陈洋是连云港人,如今在北京工作。94年,他考入国内知名重点大学,毕业后又继续读研。回忆起高考,他说,那个时候“文理分科”,选择余地并不大。“我们学校,男孩子大多选理科,女孩子大多选文科,我就顺应潮流,选了理科,高考要考5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陈洋挺羡慕现在的孩子,可以更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文理分布也更全面。而且对他们来说,平台更多,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
陈洋老家在农村,那个年代,还没有义务教育,上学并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其实我小学时休学过一年,就是不想上。然后在家里跟着父母干了一年的农活,觉得太苦了,相比较之下,还是上学轻松,就又回到学校。”陈洋笑着说。回到学校后,陈洋开启了“学霸”模式,一路优秀到了高三,成绩总排名基本在年级前五,成为村里人挂在嘴上的“别人家的孩子”。
谈起当年高考,陈洋云淡风轻,“就是按照日常的节奏来复习、备考。那时候也没有很好的营养补品,家里养家,父母就把鸡蛋攒着,为我保证营养。我那时住校,父母忙着在田里干活,并没有现在的送考大军。我就是自己去考场,考完后就回家帮着家里干农活。”后来,他的高考成绩超过当年本一线40几分,顺利入读心仪的大学。
陈洋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在村里引起了轰动,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村支书专门在村口放了鞭炮,父母也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九十年代大学生还包分配,考进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毕业后就不用操心工作,就读的大学能决定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记得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村里就开始有人到家里给我说媒,那时候我还不到20岁。还有平常不怎么来往的亲戚带着家里的女孩子来串门。还好父母尊重我的意见,一个也没答应。”陈洋笑着说。
如今,陈洋在首都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尽管高考对他来说,已成过眼云烟,但每年高考期间,他都会特别关注相关新闻。作为父亲,陈洋认为相比老一辈,当前家长更重视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在他看来,高考更多的是代表永远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是重视学习、尊重知识的心态。“决定你的不仅仅是最后的分数,还有面对生活的态度。”
80后:高考可以影响未来 但不会决定人生
庄婷婷
对于80后而言,高考除了紧张外,最大的感受应该就是热了。毕竟,那时的高考是在7月的7、8、9日三天,正是最热的时候,号称“黑色七月”。
提起高考,81年出生的佳佳记忆深刻。“我是2000年参加高考的,也是江苏省高考第一年采取3+x的形式,总分是710分,语数外各150分,综合卷满分是260分。当年高考,我是在新浦中学(现在为解放路小学)考点三楼的一间教室里。天气很热,教室里没有空调,因为担心风把卷子吹走,电扇也不能开,室内温度远高于室外。不知是由于紧张还是天气炎热,考场里还有一个考生中暑。”
回想当年,佳佳印象最深的是做不完的“黄冈”+“海淀”,以及小纸条到处乱飞的晚自习教室。在手机还不够普及,微信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同学们只能选择“传纸条”这个最原始的方式来消磨漫长的晚自习时光。“草稿纸、作业本,都可以用来写纸条。趁着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就会丢纸条或者传纸条。”佳佳说。纸条上的内容从八卦到个人理想,什么都有。而黄冈和海淀试卷则是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时真是恨得咬牙切齿,那一套又一套的变态试卷,真想把出试卷的人暴打一顿。”
当年还流行集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108将卡片,那是佳佳高三生活的亮点。一到下课,不论饿不饿,大伙都会涌到小卖部买上几袋,一旦有人拆出稀有卡片,就会引起轰动。“我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学校边有一户人家,后窗户正对着教学楼,就开了小卖部,每次我们都挤在窗户前买干脆面,特别是听说又新开了一箱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去买。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堆满了干脆面,弥漫着浓郁的方便面味道,老师说过很多次也没有用。”
佳佳当时所在的学校是市里最好的高中,升学率很高。以她的成绩肯定可以考上一个重点大学。但对于以后,比如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她并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就是选一些热门专业,根本没有考虑到就业啊,自己兴趣啊。”
当年高考,还实行先报志愿后考试,佳佳记得自己因为最后一次模拟考考得不太理想,在报志愿时就有些退缩,第一志愿选择了更有把握的学校。“分数出来后,我那个后悔啊,我当时考的是全省第29名,北大的分数线都够了。”
后来,佳佳上了一所省内的985名校,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说,高考已是她生命过程中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但是如今更明白:高考或许可以影响你的未来,却绝不会决定你的人生。
90后:高考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庄婷婷
“可能我以后也不会像当年高考一样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了,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外可说英语,内可赏古文,通晓历史五千年的少年,再也一去不返了。”说起高考,90后李旭开玩笑地说。
李旭是地地道道的港城人,2016年参加高考,如今在苏州一所大学读书。和70后、80后相比,高考对他来说,少了一分感慨和严肃,多了一丝淡然。
“其实,我们对高考已经不像父辈们那样诚惶诚恐,毕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高考早已不再是独木桥。当年,我们班有些同学通过自主招生早早进入心仪院校,还有不少同学初中、高中就出国学习,高中毕业后选择出国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而且父母的心态也平和很多,给我的环境也相对宽松。”
提到高考,李旭第一个想到的是睡觉:“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经常犯困,高中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睡觉了。到了高三很紧张,每天能睡着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高考时就想着终于熬到头,能好好睡一觉了。高考结束后,我把课本试卷什么的全扔了,好好地睡了一觉。”
高中三年,特别是高三,李旭几乎没睡过懒觉。学校一周只放半天假,早上5点多就要起来,晚上10点才下晚自习,每晚都要熬到12点,身边人也都是这种学习节奏。“不过,我觉得,高考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如果没有经历高考感觉就少了些什么,毕竟青春就是要接受挑战。现在看《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特别有共鸣。说实话,当时支撑着我走下去的动力并不是能上什么样的名校,家长和老师会不会高兴,而是妹子。我选择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是想从身边全是女汉子的世界解脱,去一个萌妹子多的大学。”李旭坦言。
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李旭并不觉得满意,“其实我应该可以考得更好的。”不过,李旭并没有选择复读,“不值得浪费一年时间复读。我现在就读的学校挺好,也有很多出国机会。我打算本科毕业后出国读研,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如今,即将升入大三的李旭正在积极准备,打算和女友一起申请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的学校。
此外,上了大学后,李旭反而怀念起高中老师。“上大学后,才体会到高中老师真是对我们事无巨细,关怀备至。想想那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都没有和老师相处得多,题目不会找老师,身体不舒服找老师,填志愿也找老师。以前总嫌高中老师絮叨,现在回忆起来反而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