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老教师立下“厚德载福”家训教育后人

【连网】  (□ 徐誉宁 徐帆 李阳)宁静的夏日午后,家住墟沟街道滨海社区的王东和老人迎窗挥毫,书写毛笔字。老人腰板笔直,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不一会儿,“厚德载福”四个大字就已书写完毕。这么些年来,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王东和空闲时,最喜欢书写他为孩子们立下的这条家训,并时常给孩子们讲一讲这个家训的意义。几十年来,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王家三代十几口人,人人都是敦厚忠孝之人,受到邻里的称赞和艳羡。

手写家风家训 时时教育子女

“没退休的时候给学生们上课,退休后喜欢给儿女们上课。”王东和打趣地说,已经79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言谈也很幽默。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就到老年大学报名,学习国画和毛笔字。空闲时,老人在家也离不开书籍和笔墨,有空就看书、写字或者画画。

在老人的家中,专门腾出了一间房间作为学习的书房,这里也成了老人与子女们举行家庭会议的场所。这间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有两个大大的书橱,旁边悬挂的一幅幅手书家规家训格外显眼,主要包含王东和对子女做人和学习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

“先成人后成才,这是我对子女们的第一个要求。”王东和说,在做人方面,他对孩子首要的要求是品德要好。所以他给子女的第一条家训是“厚德”,包括品德高尚、为人诚实、敦厚。他还专门为此书写了一幅“厚德载福”的字画,装裱后悬挂在客厅的入门处,时刻提醒子女们。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子孙。”而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王东和老人还将这句话纳入了家规家训里。教诲子女们要会读书、读好书,对知识活学活用以及做一个正直的人。

父母重视教育 成就孩子学业

“1959年我考大学的那年,身边几乎没几个人选择读书。”1961年毕业于原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的王东和说,那个年代能上大学不容易,像自己这样家境贫寒的孩子能够上大学,真的非常感谢父母。

上世纪50年代,家家都不富裕,王东和家也一样。父亲当时是大队的会计,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家庭并不富裕。但在贫穷的岁月里,父亲对他的教育始终非常严格。憨厚淳朴的父亲除了对他做人的品格有严格的要求外,对他读书学习方面也丝毫不松懈。

小时候,同龄的孩子早早就不上学,选择与父母一起劳动,但是王东和的父亲坚持要他读书。“越是贫穷越要读书,贫穷只是暂时的。”父亲的一席话,让幼小的王东和深受教育,在父亲的支持下,王东和最终考上了大学。

1959年秋,眼看开学的日子临近,可是王东和大学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为了让王东和顺利入学,父母将家中皮袄、挂钟等物品都当掉了,最终凑够了5元钱的学费,王东和这才顺利地踏上了前往南通的求学路。

良好家庭氛围 培养优秀后代

大学毕业后,王东和认识了妻子刘凤梅,二人婚后生育了三个子女。“作为一名教师,我教育学生和子女的方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王东和说,给孩子立再多的规矩,如果自己不做好榜样,孩子是不会真正听从的。在老人的影响和教育下,三个孩子都很优秀,工作尽职尽责,也非常孝顺父母。而在学习方面,三个子女也没有让老人失望,上世纪80年代,孩子们完成学业后,均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如今儿女们工作都比较忙,只有节假日才能聚在一起。王东和也格外珍惜每次与子女们相聚的机会。特别是每次聚餐前半个小时,他总是将子女们召集在书房里,将家中的家规家训给子女们讲一讲,提醒子女们要“厚德”,要“咬定几句有用书”,不能忘记他的要求。王东和老人还将这称作“家庭道德讲堂”,这些年来,只要子女们聚在一起,“家庭道德讲堂”都会开课,这也已经成为儿女们的习惯。

在孙女小新的记忆里,爷爷是个非常执着的人。每次回家看望爷爷,都会被爷爷叮嘱一番。在爷爷的鼓励下,她先是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后又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对于自己的成绩,她非常感谢爷爷。因为在学习方面遇见困难时,爷爷总是将她叫到身边,教她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不放弃。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也是教育子女的方式。”小新说,如今自己也有了孩子,在教育方面,她会秉承爷爷的做法,牢记爷爷立下的家风家训,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孩子。

图为王东和老人在书写家训“厚德载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