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学贤)今年8月3日,在《连云港日报》上读到原民革连云港市委副主任徐希善老人病逝的讣告,让我既敬佩又悲痛。敬佩的是徐老后半生为统一战线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悲痛的是我党又失去一位风雨同舟六十多年的诤友。
图为徐希善老人荣获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时留影。李绪斌 摄
一、相识于首届政协
1956年2月23日至27日,我市召开首届政协会议。我当时在市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根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绍云同志的交代,我有幸列席这次会议。
在会议期间,通过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大会秘书长傅世勋同志的帮助,结识了许多工商界委员,如王友芝、徐开弟、张荣山,徐希善等同志。王友芝同志虽是海州同乡,但从未谋面,相见之后,格外热情。徐希善同志,个头较高,面部清瘦,两道浓眉,言语不多,初次见面,就给我留下气度稳重、待人真诚的好印象。
二、协助统战部组建民革
我和徐希善同志虽然相识较早,“文革”结束,政协组织恢复活动之后,我当选五、六届政协委员,又多次和徐希善同志一道出席市政协会议,但由于不在一个界别,相互了解甚少,直至调市委统战部工作之后,我们才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1989年夏季,我调市委统战部工作。报到第二天,统战部副部长金杏培、魏宗荣和有关同志就带我走访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民革市委,我拜访了民革市委主委张广远同志,虽是第一次见面,交谈起来却很亲切。徐希善同志时任民革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话声音清脆响亮,和当年没有多大的变化。
通过五年工作上的频繁接触,我对徐希善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一是来自黄埔军校。据了解,徐希善同志祖籍江苏赣榆,1913年7月出生,1937年在东海师范毕业后,曾在家乡青口小学任教导主任。第二年冬天,徐希善不甘做亡国奴,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到徐州参军,接着又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也叫西安分校),毕业后投入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驻防兰州,时任副团长。在地下党的劝说下,他跟随团长一道起义,编入解放军第六十军随营学习。
二是协助市委统战部组建民革(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徐希善同志复员返乡,安排在市工商联工作,曾任市工商联主任秘书。1956年2月,徐希善同志以国民党起义人员身份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政协新海连市首届会议。1959年3月在召开市政协第二届全会时,徐希善同志当选为市政协常委(直至第七届政协一直担任市政协常委)。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徐希善同志协助市委统战部组建民革,并担任民革市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省民革四届、五届委员,为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实现多党合作作出较大的贡献。
三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不论在工商联,还是在民革组织,徐希善同志都能协助主要领导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从制订计划、检查总结工作,到撰写调查报告,都能亲自动手,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在市委和民主党派、工商联共同举行的“双月谈”会上,经常听到他那言简意明,内容实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发言。
据了解,在“文革”期间徐希善同志也受到冲击,被下放到酱园店劳动改造,每天扫大街、卖酱油,直到1977年才恢复工作,但他能坦然对待,很少提及。1994年9月他接到台湾亲友来信,误以为他劳改多年,定吃尽苦头。他复信说,“我不但没有蒙灾罹难,还当上市政协委员,直接参政议政,受到党和人民的器重”,从而消除了台湾亲友的疑虑,同志们称赞他把统一战线工作做到海外。
回顾这些往事,说明徐希善同志是我党统一战线值得信赖的朋友。
三、黄埔校庆合影留下英姿
在青年时代,我特别崇拜黄埔军校。1989年调统战部工作后,方知有几位黄埔校友(后期毕业生)就生活在连云港市,我很想找个机会拜访这几位革命前辈。
在1990年春安排二季度工作计划时,统战部联络科科长许厚文同志介绍,我市黄埔军校几位校友(因为人数少,不能成立同学会)计划在当年6月,召开庆祝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座谈会,并邀请部领导参加。听说以后我很高兴,除了决定将参加这个座谈会列入工作日程,并查找有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据有关资料介绍,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自任总理,委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周恩来曾任该校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先后也在该校担任重要职务。
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创办黄埔军校十分重视,要求各地党组织认真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以培养党的武装骨干。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入学,同年11月底正式毕业。1928年军校迁往南京。其间,还在洛阳、西安、潮州、昆明、湖北、武汉等地设立九处分校。黄埔军校创办以后,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精英。据史料记载,仅黄埔第一期,就有29名共产党人考进军校,在学习期间,又有57名学员加入共产党组织;毕业后又有24名优秀毕业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是说,仅黄浦第一期学员中就有110名共产党员。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有27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成为革命烈士,在十年内战时期,又有38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献出宝贵的生命。读了这些史料,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也使我对黄埔校友更加敬重。
1990年6月16日,我市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六周年座谈会,在市政协会议室举行,郭正忠(市政协委员、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徐希善等11位黄埔校友在会上深情地回顾当年军校生活,畅谈了解放前后的人生经历,一致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黄埔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我陪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宋开智以及许厚文同志到会祝贺并和大家合影留念。
照片上的11位黄埔校友,虽然都已进入高龄,但由于经受过战争的磨炼,个个精神焕发,气质威武,特别是徐希善老人(时年78岁)神态自如,英姿勃勃,再现当年抗日战场上的儒将风度,令我钦佩不已。二十多年来,这张珍贵的黄埔校友合影,一直珍藏于身边,因为他是连云港人投身黄埔、报效国家的历史见证。
四、九十七岁高龄不忘作诤友
1993年前后,我和徐希善老人相继离开工作岗位,很少有机会见面,2001年5月,我家搬到远离市中心的苍梧小区,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但我一直关注徐老的晚年生活,祝愿他健康长寿。
十多年前,从王素芬同志发表在《苍梧晚报》的报道中得知徐老已是95岁高龄,不仅身体安康,还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书法、绘画上取得辉煌成就,先后荣获“世界书画名人艺术称号”和国际金奖,还入编《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大典》。2005年,徐老还冒着酷暑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写十多幅字画。我为统一战线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感到自豪。
为纪念人民政协建立六十周年,徐希善老人还亲白撰写“我在人民政协的难忘岁月”文稿,发表在2009年2月出版的《政协理论动态》上。在2600多字的短文中,徐老倾吐了对共产党、新中国和人民政协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他在文中深情地说:
我是连云港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我在政协工作了七届,使我亲身感受到人民政协是参政议政的大舞台,增长见识的大学校,团结温暖的大家庭。
我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市政协领导下,组织学习,参政议政,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专题专谈,促膝谈心,对我的教育是深刻的,难忘的,我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认清形势,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坚持跟着共产党走到今天,这一切是与市政协教育分不开的。
我今年97岁,恰逢盛世,神体尚佳,吃居自理,生活富足,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无忧无虑,每天以太极剑为友,以书画艺术为伴,我要争取活到100岁,亲眼看到人民政协取得更大的成就,亲眼看到连云港市美好的明天。
徐老在文章最后还赋诗一首:“风雨同舟六十秋,人和政协情更悠,携手建言促大业,肝胆相照作诤友”。
细读这篇文稿,让我感动不已,徐老和共产党风雨同舟六十多年,在进入97岁高龄之际,还不忘“携手建言促大业,肝胆相照作诤友”,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今天,活了106岁高龄的徐希善老人驾鹤西去,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位可钦可敬的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