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周莹 张苏娅 孙东妍)从寸草不生到高楼林立,从人烟稀少到商贾云集,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徐圩新区、连云港国家级高新区……这些连云港人“放眼”看世界窗口,在过去四十年让连云港人读懂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发展真谛。
今天,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连云港人主动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按照世界规则“做游戏”,聚全球资源为己所用,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树立了开放连云港的城市新形象。
争出来的开放机遇
这里是中国医药创新的处女地;这里是大国重“材”诞生地;这里是连云港改革开放春风吹到的第一块地方……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的30多年,发生了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留下了一串串发展的记忆;这里诞生过众多企业,淘汰过失败者,也强大了一批怀揣梦想,企图在历史中写下姓名的追梦者。
这一切故事的始终源自1984年的一个契机。
1984年12月25日,连云港报头版刊登国务院批复我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方案,从此连云港来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步走起来并不容易。
1984年7月4日上午8时30分,一辆黑色轿车在坑坑洼洼的204国道上飞快行驶。车上坐着时任连云港市长何仁华、市规划局局长吴木林和市政府综合科科长朱振发。因为心里有事,他们脸上的神情有些凝重。
傍晚时分,轿车停在了南京西康宾馆。何仁华组织朱振发、吴木林对文本材料进行最后的修改,因为第二天这份材料将上报省委、省政府进行讨论。
第二天上午8时30分,省委会议室坐满了人。何仁华代表连云港做主题发言,介绍了连云港对接改革开放战略的准备和构想。
“连云港改革开放构想的胆子要更大一些。”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明确提出。这个观点得到了省委常委们的普遍认可。大家围绕连云港提供的文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何仁华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因为讨论得比较激烈,一直到中午12时会议才结束。
下午2时,何仁华召集吴木林、朱振发开会,将常委会上的各种意见细化成修改内容,逐字逐句地修改。那天夜里,何仁华、吴木林、朱振发三人房间中的灯一直亮着。
“按照会议精神,我们现有的文本结构需要打破重新构建。”何仁华向朱振发交代,市开发区规划设计还要兼顾界限明显的原则。在产业格局上,要突出外引内联,以外资为主,吸引一些高新技术的项目过来。这样的理念是连云港人对于高质量发展最初设想。
按照何仁华的意见和大会意见,朱振发连夜用绿色方格纸将新修改的文本誊写。吴木林则拿着卡尺将文字修改的内容,一点点呈现在规划图上。当所有材料誊写完毕的时候,晨光已经透过屋外的法桐照到房间里。
1984年12月19日,国务院国函字(84)183号文《关于南通、连云港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方案的批复》发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实施阶段。这标志着连云港抢抓历史机遇的设想正式落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国家经济开发区之一。
开放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席卷港城大地,这个曾经孕育着东夷文化、红山文化的古老土地扫去了历史的尘埃,站在了共和国开放的前沿。
今天,我市所有的县区均已经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开放的号角让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接轨世界。
沿海开发慧眼拾“连”
初秋时节,漫步在徐圩新区,高耸入云的石化装置让人印象深刻;眺望徐圩港区,一条钢铁巨龙穿园而过,将远道而来的原料输往盛虹石化罐区;徜徉在云湖畔,一阵风过,波澜起伏,群鸟腾飞……今天,徐圩新区用自己的“努力”力图在这里描绘一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美丽画卷。
这一切源自十多年的那个慧眼拾“连”的故事。2007年冬,一位连云港的老朋友钱正英来到连云港。这次跟随她前往连云港的还有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相关的专家。他们希望在这次调研中,为江苏东部发展找到一条路径。
连云港是他们这次寻路之行的第一站。经过调研,20多位专家学者形成了关于江苏沿海开发的报告,其中明确提出连云港在江苏沿海开发及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
2008年5月,听取了钱正英院士的专题汇报后,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要求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江苏沿海开发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至此,连云港迎来了新一轮开放的契机。徐圩新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涛涛海浪激荡着发展的声响,创业者的足迹惊醒了平静的咸土地。
四十名带着组织的重托怀揣梦想的机关干部来到这里,他们是第一批拓荒者,有的来自纪检、政法部门,有的来自新闻单位,有的来自卫生战线,有的来自建设、国土、交通部门。
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沟渠遍布、杂草丛生,无边无垠的芦苇荡里面全部是淤泥。暂时的困难并没有吓到创业者,没有房子自己动手,活动板房也能遮风避雨,没有淡水,沟渠里面洪浊的水将就着吃喝。
“那时候,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徐圩新区最早的垦荒者之一曹泓涛告诉笔者,因为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谁也不能却步。
来不及多看、多想,第一批拓荒者们马上投入了忘我的工作,白天风吹日晒,晚上蚊虫叮咬,规划、工程二十四小时不停工,很快有人因为水土不服闹肚子、有人发起了高烧。他们并不畏惧,开发建设新区,磨砺、缔造着一个一个创业者,他们无一不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九年来,徐圩新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0多亿元,实施重点工程220余项,完成“五纵五横”路网框架,污水处理厂、热电中心、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和输变电工程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园区发展的基础更加完善,中国石化产业基地雏形已经越发清晰。
今天,这里是一幅绚烂的大画,宽阔的道路勾勒园区的框架。今天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忙碌的化工装置内生产着一批批石化产品。今天,一株株草木在这里抽芽、吐叶,一朵朵鲜花吐露着芬芳,一只只鹚鸪在翠绿色的芦苇荡里中自由自在地嬉戏,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之歌高唱在连云港沿海之滨。
高质发展处女地盛开创新之花
每天这里都在诞生创新成果;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为这里的企业“指点江山”;这里出品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工业4.0工业线上忙碌……作为连云港高质发展的热土,高新区处处盛开创新之花。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中关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
激发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国家高新区如同创新进步的“火炬”,引领着港城经济发展。
“高新区获批以来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和政府的结合,科技创新资源迅速聚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探索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时钟回拨到2015年。那时候,“一带一路”开放新机遇正在向连云港招手。连云港人深切感到,连云港必须抛弃传统的老路,用创新替代传统,用改革替代固执,用开放替代保守。
恰在此刻,连云港成功跻身国家高新区的消息传来,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春潮涌动,连云港这座沐风沥雨的城市赶上了创新时代列车。
为此,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以国家高新区为主抓手,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增强连云港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高新区为主阵地,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发展动力;以国家高新区为主引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如今,国家高新区已经显示出旺盛发展力。2018年上半年,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好于去年同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罗盖特、珩星电子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企业产值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大陆汽车电子产能扩大10%。科技创新成效持续显现,重要效益指标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支撑力增强。
今天,港城创新发展“流水线”已经在国家级高新区铺就,所有的环节有机结合绘就的完整创新线正在为连云港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人不辞劳,故能成其业。站在港城改革开放新的机遇前,连云港人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和动力,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集聚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