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徐洪绕)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城市精神和文脉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心中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
2006年5月,海州五大宫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淮海戏入选国二批非遗项目;2012年3月,徐福传说入选国三批非遗项目;2014年12月,东海孝妇传说和淮盐制作技艺入选国四批非遗项目。目前,我市有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9年6月13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苍梧绿园举行,首批市级非遗项目集体亮相。黑陶、柳编、面塑、工锣鼓、南辰跑马灯……串联起人们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与期许。
对话老艺人
传承非遗是义务和责任
80岁高龄的刘长兰,一辈子痴迷于海州五大宫调的传唱。18岁时,她师从钱乐山先生学唱海州五大宫调。海州五大宫调演唱难度高、唱词难记,当时与刘长兰一起学习的有五六个人,他们都打了退堂鼓,只有刘长兰一人坚持了下来。
“1980年后,海州五大宫调等乐曲渐呈濒危状态,当时,文化部门的同志请我将熟记于心的海州五大宫调录到磁带上,再请专人翻成谱子、填词,将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传承下来。”刘长兰回忆。
2008年2月,文化部授予刘长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唱海州五大宫调60多年了,它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要把这份宝贵的非遗传承下去,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刘长兰说。
同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霍一君,1952年出生于淮海戏世家,祖辈都是知名的淮海戏艺人。上世纪80年代初,淮海戏和中国大部分戏曲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对淮海戏的热度一下降到了冰点。改行、动摇,霍一君一度唱过民歌。但霍一君和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后,选择了坚守。进入21世纪,人们把目光重新聚焦传统剧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戏曲发展的政策。“希望能够把淮海戏的精粹一代一代传下去,不但要传承好,而且要发扬光大,把它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层次。”霍一君说。
传承人+志愿者
全面构筑非遗保护安全网
“我将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非遗传承人,服务于连云港市非遗传承保护,践行志愿精神,传播非遗文化,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促进连云港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贡献力量!”2016年7月21日,在连云港市非遗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上,非遗志愿者代表、34岁的李伟作出庄严承诺。
李伟是市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成立非遗工作室、策划一系列非遗活动、踊跃加入非遗志愿者队伍……在李伟看来,非遗的知晓率还不是很高,这项工作往往付出多、回报少,因此,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涉猎。
非遗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使得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这项创新之举启动了“传承人+志愿者”模式,更为全面的安全网已经构筑起来。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县区级非遗数字化宣传力度,还着力打造融非遗项目资源数据库、非遗工作数据库于一体的公众库,更好地保存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遗档案。”市文化部门相关人士介绍。
实行退出机制
与时俱进 非遗才有出路
2017年4月,我市取消“汤沟风筝制作工艺”等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资格,并对“云绣”等7个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约谈警告,非遗传承人的“帽子”不再一戴终身。“这次被取消资格的4名非遗传承人,有履职不力的,也有不再从事这一工作的。”谈起这次“罢免”事件,时任市文广新局社文处处长谢春芳如是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花灯艺人王维良在坚守情怀中与时俱进。他回归现实,广接地气,让传统花灯技艺得以薪火相传。从纸花灯到布花灯,再到将剪纸装裱在花灯上……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四,是花灯销售的高峰期,王维良经常赣榆、海州两头跑,忙得不亦乐乎,他制作的花灯供不应求。“我制作花灯坚持‘三化’原则,即规格化、标准化、批量化,保持传统,不断创新,实行流水线作业,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只有这样,老手艺才会有出路。”王维良说。
规划非遗保护
铺开展示港城非遗宏图画卷
2018年6月8日,市非遗资料中心在我市非遗保护中心顺利建成并启用。该中心建筑总面积200平方米,分总序、国家级、省级、市县(区)级保护项目四个单元,详细介绍了我市非遗项目源远流长的历史典故与发展历程、保护情况,并不断更新展出非遗实物300余件、视频记录160分钟。
“市非遗资料中心的启用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它是我市首个全面展示非遗项目的场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探索后,针对‘非遗活态’的展现和开发而做出的创造性举措。”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政介绍。
据了解,自2005年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我市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名录项目5个、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142个,确立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8人,建成市级项目传承基地100个,项目生态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传承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我市已在江苏省率先出台《非遗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我市将建设五个“一批”(一批非遗产业基地和传承基地、一批非遗展示场馆、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一批非遗旅游景区、一批非遗旅游项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和项目产业链。
放眼未来,一幅展示港城多彩非遗的宏图画卷正在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