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徐誉宁 武静)海州区万润社区一户普通住宅内,靠近阳台的沙发一角,郝淑勤和女儿周玲正在翻看家中的老影集。而这本家庭影集中,除了全家福照片,最多的照片便是郝淑勤与老伴周文贵一起做公益活动的留念。如今,老伴周文贵已经去世,郝淑勤还一直参加公益活动。近几年,她的女儿周玲和外孙女王欢也加入到公益的队伍中来。在他们一家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好家风,也是他们对故去的亲人周文贵最真切的怀念。
周玲和女儿(右二和右三)一起参与打包爱心冬衣公益活动。
言传身教 立下“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家风
参加工作之前,周玲一直在东北生活。说起家风,周玲一下子想到了父母的为人处世准则,周玲将其概括为“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在周玲看来,父母待人真诚善良,做事认真仔细,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族中,都很有威望。
“父母的榜样一直做得特别好,所以他们每次说我什么,我也特别信服。”周玲说,从小到大,父母对她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也没有用过任何让周玲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更没有任何打骂,而更多的是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而在周玲看来,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时刻提醒和鞭策着她。
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周玲永远也忘不了一件事,这也是父亲唯一的一次直接正面教育她。“记得那年我不到10岁,有一次,我听见窗外有声音,特别想看看怎么回事,于是我就悄悄端过一个小板凳,站在阳台上往外看,因为家里阳台没封好,所以很危险,这一幕正好被父亲发现了。”周玲说,她记得当时父亲只问了她一句话“知道自己错了吗?如果知错,就坐在板凳上反思一会儿”。懂事的周玲很快意识到错误,特别自责和内疚。从那以后,周玲每做任何事,都会想到父亲当时的那句话,这仿佛成为一盏明灯,一直指引着周玲。这也让她无论做什么事情,心中都有一杆秤。
加入公益行列 与“雷锋车”车手一同做好事
2000年,周玲大学毕业后来连任教。为了与女儿团聚,2003年,郝淑勤和周文贵夫妇退休后,便一起来到港城生活。“本来担心到这边不适应,没想到他们却很喜欢这里的生活,而且还立刻找到了‘组织’。”周玲说,父母到港城生活后,与第一代“雷锋车”车手李保英成了邻居,听说了“雷锋车”车手的事迹后,父母便主动找到李保英,要求加入到做公益的队伍中来。
在市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和书法之后,2014年,周文贵和郝淑勤主动加入到站北社区活动室,每年寒暑假都在社区义务开设国画和书法班,免费教授辖区青少年,而妻子郝淑勤则担任管理员,并义务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
不仅如此,郝淑勤还与李保英等社区热心人一起,给灌云农村的留守和独居老人免费拍照,并给他们送去一些慰问品。逢年过节时,他们还会提前在家中准备好饺子馅,一起带过去,给老人们包饺子,并陪他们一起过节。
几年前,李保英和周文贵相继去世,郝淑勤从站北社区搬到万润社区生活。虽然生活环境变了,但是郝淑勤坚持做公益的心却没有变。1年前,郝淑勤听说万润社区80岁的独居老人杨女士,由于子女们工作比较忙,老人平日里比较孤单。从此之后,郝淑勤经常上门关心老人,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做饭,还经常给老人包饺子吃。这让老人十分感动,亲切地唤郝淑勤“好好”。
接过接力棒 小小志愿者甘愿奉献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给我做好榜样,如今我也希望我能够给我的孩子做好榜样。”周玲说,她的父母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特别是二老热心公益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她和孩子。几年前,周玲也带着女儿王欢加入了公益组织,踏上了做公益的道路。
从3年前开始,周玲加入了“一路童行”爱心志愿团,这是由孩子和父母组成的公益组织,每年秋冬季节,该组织都会义务给青海玉树的贫困孩子捐赠冬衣。周玲和女儿王欢每年都会积极参与进来,而在今年,周玲还带着王欢作为义工,为邮寄的冬衣打包并邮寄。年仅10岁的王欢还第一次拿起了针线为冬衣打包袋封口,并将封装好的冬衣送上邮车。此外,在今年中秋节,王欢还与妈妈和外婆一起前往浦南镇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包包子、做月饼,王欢还自己策划了娱乐节目,给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欢乐。
如今,小小年纪的王欢已经成为一名资深义工,每年春天,她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暑期,她还会前往市图书馆担当义务管理员,帮忙整理书籍。因为表现优异,2017年,市图书馆还授予她“优秀志愿者”称号。今年,她更是被师专一附小评为“十佳少先队员”。
“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周玲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的力量汇聚起来,一定能够点燃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们生活下去的希望。今后,她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在践行“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好家风,也是对逝去父亲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