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邻避设施”落地难 垃圾中转站等该建哪儿?

【连网】(记者 穆春桥)“邻避现象”最先发端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后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场等邻避设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我们的“后院”,成为我们的邻居,从而激发我们的嫌恶情结。

在环境优先的时代,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邻避设施”的设置不当,必然会引起市民的不满,甚至会发生一些极端的群体事件。

谁也不愿意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在自家门口,可一个城市的环卫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这些处理粪便和垃圾的“邻避设施”并不受百姓欢迎,如何处理、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摆在我市环卫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很多“邻避设施”

只能远离居民区

在西盐河利群超市对面,有一处垃圾中转站,每天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垃圾车,拖运着满满的垃圾在这里进行粉碎处理,然后转运至填埋场。由于垃圾气味较大,环卫工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消毒,并用水龙头把垃圾中转站里里外外仔细清洗一遍。这里是市民步行锻炼区域,对面又是超市和餐厅,人流量较大,虽然处理流程规范合理,但市民经过这里仍然皱眉掩鼻。

为何要将垃圾中转站建在这样一个绿叶红花掩映的地方,海州区环卫处一位工作人员反问记者:“把垃圾中转站建在你家门口,你愿意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环卫“邻避设施”很难被市民接受,只能找远离市民居住密集区的地方修建。“其实我们也有苦衷,把垃圾中转站建在居民区,居民不愿意,建在无居民居住的地方,路途远成本高也不实用,更是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可是没办法,在我市许多地方,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往往会陷入‘主管部门宣布建设——居民反对——项目被迫搁置’的困境。”该工作人员说。

建垃圾中转站在全国都是个难题,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原来的环卫设施肯定不够用。比如,2015年,在济南市天桥区为了解决垃圾堆积问题,在未征求居民意见和公示的情况下,突击建了一个垃圾中转站,距离居民楼只有2米左右,引发居民强烈不满。

要说居民家与垃圾中转站挨得太近,居民生活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既不敢开窗,车辆倒运垃圾又有噪声,对生活一定是有影响的。所以说,垃圾中转站建在哪里、怎么建,是个科学规划课题。

环卫“邻避设施”

数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市并不缺乏环卫“邻避设施”专项规划,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停车场等环卫设施配套用地,一直都纳入城市详规,但有些规划遇到了执行难的顽疾,导致“邻避设施”无法落地,主城区的环卫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我市老新浦中心城区6个街道办事处的总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按照每2.5平方公里配置一座垃圾中转站的国家标准,中心城区应配备18座以上垃圾中转站,但实际只建有9座,数量严重不足,布局也不合理。

按照国家“公厕革命”的建设标准,在“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应每300~500米设置一座公厕”,但在通灌北路、解放中路、海连中路等中心城区繁华道路两侧并没有设置公厕,与标准相去甚远。

海州区环卫处工作人员说,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属“邻避设施”,如果前期没有进行规划建设,后期想再建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人愿意让处理粪便和垃圾的“邻避设施”进入自家“后院”。一些老城区,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应重新制定更科学的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在旧城改造和地块开发时预留环卫设施用地,以备配套建设相应的环卫设施。

该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在我市“创卫”集中整治期间,每日需清运二三百吨的整治垃圾,以建筑装潢垃圾、石块、旧家具、树枝树叶等混合垃圾为主,由于我市目前还没有正规的建筑垃圾弃置场所,这上万吨的整治混合垃圾只能运往钓鱼山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但是钓鱼山垃圾填埋场库容已严重超额,过量堆积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也让今后的整治垃圾去向成了一个难题,因此亟须相关部门抓紧建设建筑垃圾弃置场,尽快解决市区建筑垃圾无处可倒的问题。

主动撤走“邻避设施”

赢得市民点赞

以前在港城街头布置了大量垃圾桶,让人觉得扔垃圾很便利。但在一次海州区城管部门向市民征询意见的活动中,发现不少市民对路边的垃圾桶设置意见很大,一些垃圾桶因气味难闻、滋生蚊蝇、污水横流饱受市民诟病。

过去我市一直沿用垃圾桶、移动方箱作为城区主、次干道的主要垃圾收集容器,在遇到大风、暴雨、酷暑等恶劣天气时,敞口垃圾桶、方箱内的垃圾裸露,甚至漫天飞舞;若清运不及时,还会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市容环境。

相关主管部门换位思考,提出整改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谋划后,拿出了优化配置方案,改变30多年的作业方式:即在我市主城区首创主干道垃圾收集新模式,城区16条主次干道两侧的700只垃圾桶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是摇铃上门、更换新式容器、转移至辅路收集等新措施。

重点路段和窗口地区的垃圾桶撤走后,将不再设置新的垃圾桶,而是采取摇铃上门定时收集垃圾的服务措施,引导居民和商户定时向指定地点投放垃圾,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集。

广大商户和市民将垃圾装袋后,放在自家门前,环卫部门将定时上门收集。每天4次定时沿街收运垃圾时间为7:00至8:00、9:30至10:30、13:30至14:30、17:00至18:00。

摇铃上门收集垃圾这种传统方式的回归,不仅缩短了生活垃圾的存放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为保证垃圾桶撤走后,市民不再习惯性往“老地点”扔垃圾,城管部门采取流动巡查、“守点”引导、合理设置果壳箱等方式,劝导市民和商户规范扔垃圾,确保垃圾桶撤走后路面整洁干净。

“黑科技”或可缓解

“邻避设施”被拒困局

海州区环卫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城市正在引进一些智能“黑科技”来解决垃圾分类这个顽疾,这也是未来我市环卫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一些城市在小区内设置一套可回收4+1+1一体机,4组两分类垃圾智能回收箱体,为小区内居民办理一张实名制专属分类卡,每户每个月可以免费领取一卷可降解垃圾袋。居民凭分类卡通过智能二维码一扫,就可以让垃圾箱自动开箱进行投放,有效杜绝易腐垃圾异味飘散,同时配备满溢报警装置,一旦满溢,工作人员会立即前来处理。此外,这种全自动垃圾箱搭载自动称重系统,通过无线传输后台系统,居民可通过积分兑换一体机、联运环境网上商城、联运合作商超和每月进行的现场活动来兑换所需物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城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模式,争取利用“物联网+智能回收”推进生活垃圾“智能分类”。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黑科技”上马,或可大大缓解环卫“邻避设施”被拒困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