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张晨晨) 12月18日下午,市地方志办公室在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正式出版。据悉,这是连云港市历史上首次对旧志和地情文献进行的大规模整理,是对连云港地方历史和文脉的一次集中梳理,并已列入“申名”项目。该文献集成包括《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3部州志,分2函12册,宣纸线装。
集成19部珍贵历史文献
2018年初,为配合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动担当,启动了《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旧志整理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进。经发掘搜寻,确定《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3部州志,《万历赣榆县志》《康熙赣榆县志》《嘉庆重修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民国赣榆县续志》5部县志,《云台山志》《云台新志》2部山志,以及《海州文献录》《淮北票盐志略》《古朐考略》等9部地情文献,共19部书目200余万字,进行点校、整理、出版。
经多方努力,《隆庆海州志》据天一阁藏明隆庆六年影印本为底本,《康熙海州志》以《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据清康熙九年影印本为底本,《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以清嘉庆十六年刻本为底本。《康熙赣榆县志》第二、三、四卷在赣榆县档案馆找到,《康熙赣榆县志》第一卷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万历赣榆县志》《朐海诗存》《復山鸿集》辗转由民间地方志收藏者处找到底本。
严格审校打造文献精品
作为迄今整理连云港古代与近代地方文献最大的文化工程,广大修志工作者特别是各位专家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是《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证。
据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经历了确定书目、搜寻底本、文字录入、标点校勘、出版印刷5个阶段,其中搜寻底本、标点校勘2个阶段尤其费时费力。市地方志办公室有效组建点校班子,由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年鉴处牵头,聘请地方文史专家4人,配合广陵书社,对书稿进行全面审稿。
一部书从进入印刷厂排版到最终定稿印刷,至少经历5轮审读。从句读分句、繁简转换到人名、地名的前后一致,错字别字的订正核对,乃至字体字号大小、表格排版、版式美观与否,都进行认真斟酌,纠讹厘正,确保整理工作质量。据悉,第二辑、第三辑和全书简体横排普及本,将在2020年底前出齐。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纂《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的同时,市地方志办公室正在组织力量编撰连云港历史上第一部通史,第一次将连云港的历史从史前文明贯通到近年,将填补千百年来连云港的史学空白。
旧志文献系统整理“零的突破”
“2018年初,市委、市政府部署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动提出实施旧志整理工程,为‘申名’打造一张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大局观,是一项经世致用的价值工程。
据悉,对于旧志的整理,上世纪90年代初有彭云主编的《海州文献丛书》,但只是影印没有点校,种数也只有7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有仲其臻等人标点注释的《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和张卫怀、汤兆成点校的《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是零星的整理。这次出版的《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收录了现行连云港境域范围内有内容代表性、地域代表性、体裁代表性的旧志10种和地情文献9种,实现了旧志文献系统整理“零的突破”。
“这是一项服务大局的文化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集成》的编纂,是应着连云港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名梦”而展开的。对连云港人来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一个荣誉、一种标志,更是对家乡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的肯定和交待,编纂《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是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地方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需要,是“申名”必不可少的软件工程。
此外,它也是一项经世致用的价值工程。旧志是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研究开发价值。《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的面世,对于推进我市文化强市建设、构筑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市地方志办公室将切实加大志书宣传和开发利用力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