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陈婕)昨天是高考首日,作为特殊时期的高考,大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首门考试语文结束后,高考作文题照例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上。本报的忠实读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发现本报“猜中”了高考全国一卷作文考题。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之间的恩怨情仇,本报文化周刊“悦经典”栏目曾在今年5月,以整整两个版面的内容进行阐述与分析。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考生精读过该栏目,那么这个“让无数考生直呼太难”的全国一卷作文,对于他来说不仅毫无难度,而且还能因此拿到高分。
“悦经典”深入浅出普及传统文化
“谈左传”完美阐释高考作文精髓
本报的忠实读者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得出结论是因为本报的文化周刊在今年新开设了“悦经典”栏目,邀请业内专家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和剖析,其主要目的就是为读者普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作品。
今年我们深度剖析的首部作品便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对于中华民族的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读书目,但是由于历史过于久远,也囿于编年体史书的特点,对于大众来说,《左传》的内容过于艰涩,语言过于简略,阅读难度太高。这就需要有人把它拆解、阐释、分析、普及给大众。
本报的“悦经典”栏目做的恰恰就是这件事情,对《左传》的解读以专题形式进行,以《春秋杂谈·左传》为题,按书中的时间线,深入浅出地将《左传》拆分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在趣味阅读中为读者普及经典作品与传统文化精髓。对《左传》进行解读的作者,是一位浸淫传统文化多年,对《左传》《史记》等经典作品极为熟悉的专家型作者。到目前为止,该专题作品我们已经刊发了十四篇,可谓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是干货。
在该专题作品中,5月23日刊发的《小白任仇 管鲍知交》,以及5月30日刊发的《管仲出山 桓公始霸》两篇可以说极为深入地阐释了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恩怨情仇,也极为精辟地分析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点明了政治家管仲在春秋时期所拥有的极高的历史地位。
而今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用最简略的文字将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故事讲述了一遍,作文要求是围绕该材料,选择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写一篇读书会的发言稿。许多考生看到这个考题时直接卡壳了。据考后反馈,许多文科考生大概能看懂材料,也知道这三个人,但对他们背后的故事完全没有概念,而有些理科考生完全不知道这三个是什么人,甚至材料中的文言文在讲什么都不是很明白,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去写,这样必然写不出高分作文来。
当然,就提供的材料来写也没问题,可以写齐桓公的大度与知人善任;可以写鲍叔牙对待友情真挚、无私、有大局意识;也可以写管仲冷静客观,知恩图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专栏作家、评论家魏剑美就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全国一卷的作文是个好题目。他说:“其好处首先在于开放性: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个人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魏剑美认为“选择写齐桓公和鲍叔牙是相对比较稳妥的,基本上不会走题。但是,对于真正的作文高手来说,恰恰要弃易就难。挑战满分作文,最好选择一般人不敢去写的管仲。要想从管仲身上提炼出这样的主题,需要平时开阔的阅读视野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这样的难度足以击退大多数乃至于绝大多数考生。这既需要掌握一定的史实,也需要与现实社会相契合;既需要对宏大主题的思考,也需要对个人修为的感悟。”
对于日常学习任务繁重的高考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不可谓不高,但是如果有人把前期工作都做好了,把难啃的材料都细化并分析透彻了再让考生学习,那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了。就本次高考题来说,本报“悦经典”栏目做的恰恰就是“将生肉做成了易消化的美食”。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牙,本报专栏作者鱼禾琴音所写的两篇深度剖析稿件中都有详细精辟的阐释,对于他们的身份、典故、相关史实,以及和现实社会相联系的分析与感悟都极为贴切易懂。只要是认真精读过这两篇文章的人,面对这样的高考题,必然能够又快又好地写出高分作文来。
“猜中”考题并非故意为之
传承经典却是初心不改
其实,说本报“猜中”高考作文并不是很准确,无非是个调侃,毕竟我们拟定开设“悦经典”栏目,以及选定《左传》作为首部经典来阐释时,并没有任何为高考作文押题的打算。但正如前文所述,设定栏目的主旨是真心为读者普及传统文化,传承经典作品,至今初心不改。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孕育了众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将这些传统与经典传承下来,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可谓老少咸宜,尤其是对于那些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来说,普及传统文化,传承经典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事实上,对于历史文化的深耕与传承一直以来都是本报作为一个良心媒体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本报文化周刊自创刊之日至今已逾十载,栏目与内容一直在创新,不变的是对传统与经典的传承与普及。无论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还是地方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深入探索和深度阐述从未停止。十几年来,本报文化周刊长期坚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与经典,近三年来,除了经典阅读与传承之外,还创作并刊发了海属地域文化系列《海州地名》《民国时期的海州》《海州故事》等专题作品累计100余期近400个版面,西游记文化系列专题《始于云台 成于西游》21期共63个版面、重点文物专题《馆藏珍宝》15期、非遗系列专题《港城非遗》15期、石刻系列专题《金石录》15期,目前,镜花缘文化系列专题《镜花水月说海州》正在连载中……可以说对于传统文化与经典作品的传承与普及,本报从未缺席。
而高考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甚至整个人文学科的指挥棒,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传承,对于它们持续且深入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做到的。
我们都始终坚持在同一条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前行,相遇是必然的,即使不是今年,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与高考作文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