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一年四季都可“播种”,一年四季都有收获,这是灌南县三口镇复兴村的刘德美家庭农场的常态。53岁的陈良宝和妻子刘德美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在他们500亩水田里唱响了“四季牧歌”。“我们的龙虾从3月份就开始销售了,灌南和响水的大饭店每天都有人来采购。”算起农场经济账,陈良宝喜不自禁。从家贫辍学到出海捕鱼,从告别海上漂泊到从事农机跨区作业,再到如今从事稻渔综合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陈良宝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广。
“一亩地产无公害水稻1000斤,可加工虾田米600多斤,平均6块钱一斤,龙虾亩产300斤,外加鱼和螃蟹收益,除去承包费、饲料、水电和人工费,一亩地净赚7000块钱不成问题,是普通稻麦两季收成的8倍。”陈良宝说,“农场用工都是本村的低收入农民,便利自己用工的同时,也方便了他们家门口就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境贫寒的陈良宝早早辍学,此后他跟着海边渔民出海捕鱼。到1988年结婚时,家里只有土坯房两间,最值钱的就是一辆自行车。翌年,他拿出自己出海所挣的钱,加上七拼八凑,购买了两台大型收割机,成为第一代跨区作业的“麦客”。2012年,在苏州作业的时候,他偶然发现有人养殖龙虾。通过算经济账,他发现养殖业更挣钱,而且不像跨区作业那么辛苦。
2013年下半年,陈良宝和妻子提出承包村里的80多亩废闲地,他花了1000块一亩的承包费,然后平整土地、挖塘。次年6月,刘德美家庭农场正式开始运营,主要养殖河虾和龙虾,但因为是新塘口,保水效果差,第一年养殖并不顺利。2015年,塘里的水质和土质逐渐符合养殖要求,这成就了夫妇二人的第一个大丰收之年。
初步尝到了养殖甜头,夫妻俩并不满足。2016年,他们将养殖面积扩大到500亩,并吸收了10多名本村低收入农户在农场工作,让他们从此走上了脱贫之路。随着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陈良宝的稻渔综合基地不仅有鱼虾,还有螃蟹、鳖、鳜鱼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鳜鱼,鳜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一直是城乡水产市场的抢手货。和一般人理解的养殖方式不一样,陈良宝所养的鳜鱼更接近于野生鱼。每年5月,龙虾全部销售完毕后,陈良宝就开始在池塘里投放鳜鱼苗,同时大量投放鲢鱼苗。“我们的鲢鱼苗一斤在300尾左右,自己加工饲料喂养鲢鱼,鳜鱼主要靠吃这些鲢鱼长大,一般到中秋节前后鳜鱼就开始上市,一直销售到春节。仅鳜鱼销售一项,纯利润就有40多万元。等到年底,剩下的鲢鱼基本上都在一公斤左右,刚好收回鲢鱼苗的本钱。”
“前几天,有个外地人慕名到我这里买了280斤鳜鱼,这一单就是上万块,这家伙越大越值钱。”陈良宝说。受疫情影响,今年一部分鳜鱼没能及时销售,但越长越大的鳜鱼价格却越来越高。陈良宝一转念又把成品鳜鱼单独放在一块水田里饲养,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有高规格的鳜鱼销售。
“水田里还有不少老鳖,已经两三年了,我从来都不去专门喂养,让它自然生长,今年捉到最大一只六七斤重,卖了一千多块钱。这样算下来,只要卖两只老鳖,种苗的成本就回来了。”陈良宝说。“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还会继续养殖其他鱼类,最近还准备从吉林省引种东北花菇,这玩意儿前景还是不错的……”看起来老实巴交的陈良宝心里的“小九九”还真不少。
“从结婚时的土坯房到后来的砖瓦房,现在我们又在县城买了宽敞明亮的别墅,家用电器一样不缺。”妻子刘德美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管理几百亩水田是辛苦了一点,可是,没有辛苦打拼,哪来的小康生活啊!”
炽热的阳光下,看大片的水稻在微风中翻起碧浪,水田岸边的果树硕果累累,绿油油的大豆长势喜人,成群的鱼儿在开阔的水面打出了一个个漂亮的水花。这样的场景令人欣喜,陈良宝夫妻俩在生态的底色上,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画卷。(记 者 李耀华 通讯员 孙 荪 周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