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董涧凤:带领群众一起奔小康,我感到很幸福

【连网】17岁参加革命,并在私塾先生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她时刻紧跟党的步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带领妇女救护队,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解放后,她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任劳任怨……

往事已经遥远,但那份对党忠贞的信念,却依旧扎根在心中。如今,看着身边发生的可喜变化,这位历经百年风霜洗礼的老党员董涧凤,禁不住感慨:一心一意跟党走,带领百姓奔小康,我感到很幸福!

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冬末的午后,阳光温暖而明媚,湛蓝的天空让人心情舒畅。在灌云县小伊镇商业步行街两侧,许多商户坐在自家店铺门口的板凳上,惬意地享受着阳光带来的舒适,间或有顾客上前,他们便起身热情招呼着。

“天祥大药房”就在这条步行街的中段位置,我们到的时候,103岁的老党员董涧凤已经吃过午饭,她坐在大药房门前,悠闲地打量着门外川流不息的人群。老人的满头白发被一顶紫红色线帽隐藏起来,只有鬓角的几缕银丝露了出来。见有人来,老人便露出孩童般开心的笑容。

“毕竟年龄大了,思维不太有条理,耳朵也有点背,不过对于年轻时的抗战经历,她还能讲出很多呢。”老人的儿子吴强,正是这间大药房的老板,为了更好地照顾高龄的母亲,多年前,他将居住在灌云县城的母亲接到了身边。

我们紧挨着老人坐下,用尽可能大的声音,和老人聊了起来。

这位17岁就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人告诉我们:“我的这辈子经历,就是跟党走、听党话。我的6个兄弟姐妹,还有许多晚辈也都加入了共产党,因为大家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为了国与家 离开孩子上前线

1919年9月出生的董涧凤,老家在灌云县龙苴镇,她经历了新中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过程。已经百岁高龄的她,谈起以往的革命岁月,立刻神采奕奕起来。

“那一年,我的儿子才4个月大,我把他托付给公婆,我要和大家一起去打‘鬼子’。没想到,赶走了日寇不久,又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一走,就是8年。”作为妇女救护队队长的董涧凤,经常带着队员们冲在战斗的最前沿。

“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了,那一场仗打了3天3夜,山上山下,尸横遍野。我带领13人的火线抢救队,奔波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突然,我感觉左腿一痛,当时我忙着抢救伤员没顾得上查看,事后才发现,一颗子弹从我左腿膝盖处穿至小腿肚……”后来,董涧凤在战地医院住了整整18天,而受伤的那个位置,至今仍隐隐作痛。

说到以往的峥嵘岁月,老人很感慨。“很多人说我在战场上太拼了,可那个时候,我连家都没有了,再不拼,国家就没有了。”

董涧凤17岁读私塾,后来和丈夫吴绍九一起入党。那时,私塾里有两位先生,不仅教他们读书认字,还教他们如何做人、做好人。“先生说,众人说你好,你才是真的好。”热情好学的董涧凤,经常在没人的时候,偷偷问先生:“哪些是好人?”先生告诉她:“帮助穷人翻身的共产党就是好人。”董涧凤于是说:“那我也要做好人……”

就这样,先生成了董涧凤的入党介绍人。后来她才知道,那位私塾先生是共产党员,他之前在海州师范教书,后来暴露了身份才转移到灌云开办私塾,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以前听父亲说过,当时共产党发展党员都是秘密的,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说。”吴强告诉我们,入党后,父亲就跟随祖父以教书为名做地下工作,暴露身份后在敌后打游击,而母亲等一批党员干部则撤退到山东革命根据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公开身份。

由于在战场上经历过太多的生死,董涧凤老人现在每晚都要端坐在电视机前看抗战片,每每看到“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时,她总会忍不住拍手叫好。

两度“当官” 只为群众做实事

新中国建立后,董涧凤回到老家灌云县龙苴镇,并任竹墩村妇救会会长、农会会长等职务。

“那个时候,刚刚经历过十几年战争的新中国,非常贫穷,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董涧凤说:“我们竹墩村下面还有7个自然村,作为领导,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群众过上温饱的生活。”为此,不论是干农活还是做河工,她都是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身材瘦小的她甚至不输成年男子。

因为一心一意为群众考虑、为群众做事,董涧凤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还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赛过穆桂英”。

不久,董涧凤随着丈夫调到了江苏省国营五图河农场。但丈夫吴绍九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45岁便病退回家,董涧凤也一直紧紧跟随。1966年,组织上考虑到夫妻俩的住房困难,替他们在老家竹墩村盖了四间瓦房,解决他们返乡后的后顾之忧。

得知“赛过穆桂英”的董涧凤回来了,当地百姓都很激动,应群众的强烈要求,龙苴镇领导恢复了董涧凤原来担任的职务,让她继续为群众服务。

“母亲干了一辈子革命,没有挣下什么财产,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踏实苦干、永远都为别人考虑。”吴强告诉我们,2000年,县民政局领导了解到董涧凤老人为了给患精神病的三儿子治疗,用尽了家中积蓄并背负了大笔外债,甚至要借居在儿子家里时,决定给她盖两间房“扶贫”,结果被老人拒绝了。她说,“我每个月还有500元的干部遗孀补助,我要把这些帮助,让给比我更需要的人。”

带着大家奔小康 日新月异变化大

时间如白驹过隙,几十年的岁月转眼即过。如今,已经103岁的董涧凤住在四儿子吴强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偶尔回忆起往昔经历,感慨万千。

“我还是那句话,跟党走、听党话,有党的一天才有我的一天。”老人说,“你们看,我们以前吃野菜、住草房,现在住宽敞明亮的楼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好、穿好、住得好,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挺滋润。”

当然,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董涧凤老人告诉我们,自己和丈夫加入共产党,家里长辈知情后说,你们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们都听说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如今,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董涧凤欣慰不已。以前的小伊镇主要依靠种植浅水藕,大家的收入不高,而现在的小伊镇,不仅环境美了、道路宽了、房子高了、百姓富了,国家还正在这里新建一座国际机场。将来,镇里不仅能发展相关的空港产业,居民们也可以享受到市政设施和交通方面的便利,以及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机遇。在家门口就能乘飞机,在过去,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董涧凤老人的心中,这些可喜而又巨大的变化,都来自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为党的好政策,大家才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她郑重其事地说:“身为共产党员,能带领大家走上奔赴小康的路,我感到很幸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