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走出计划经济 居民消费提档升级

【连网】“凭票购物”曾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对于老一辈港城人来说,“凭票购物”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1993年3月26日的《连云港报》报道: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我市决定从1993年4月1日起,全面放开粮食、油料购销价格,不再使用粮食、食油票券,这意味着粮食统销和发放粮油票证定量计划供应制度终止,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了一大步。如今,随着生产力飞速发展,市场物资不断丰富,人们消费方式也大大升级,从商场到商超,再到如今的网购,消费升级带来了无限便利。

票证曾是时代的象征

QQ截图20210529101701

在“凭票购物”的计划经济时代,票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粮票,一直是城镇居民获得口粮的主要凭证。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最初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了1955年,国家陆续印发粮油票证,继而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地、县也都开始发行地方粮油票等,从此,五花八门的票证就这样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凭票购买。那时候,供销系统的购销站、代购代销站就是老百姓的“购物天堂”,副食品、日用杂品等日常需求基本由此供应。

1981年7月,刚从徐州供销学校毕业的张义贵被分配到了连云区高公岛供销社。“那时候,高公岛供销社刚刚组建,管理人员非常缺乏,我到那之后,主要负责物资统计、票证发放等工作。”提起那段难忘的经历,张义贵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买粮食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甚至买盒火柴都要凭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流行发购物券,我们都是提前掌握每个大队有多少户、每户有几口人,然后提前把物资按份准备好,到时候根据购物券直接发放。”张义贵回忆。

在当时物资紧缺的大背景下,小小一张票,那就是人人定量有份的保证。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且都是限量供应。结婚想买个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光有钱可不行,必须先弄到票证。如果没有票证,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当时高公岛供销社供应的物资种类相对全面,日常的粮油、白糖、豆腐等都有,根据票证按量发放。比较高档一点的有永久自行车、缝纫机、大前门香烟还有酒等等,就是供应量太少。那时候按照票证,大前门香烟都是一包两包地卖,想买多也没有。碰到谁家小伙子要结婚想买烟酒,那就很紧张了,几乎天天都要往供销社跑。”张义贵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资供应逐渐充裕,不少票证都逐步淡出市场。而粮票的谢幕,还要等到1993年,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和油票。当年3月5日,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通知》决定:从1993年4月1日起,全省取消粮食油料定购任务,收购价格放开。当日,我市粮食油料价格和经营改革方案在全市平稳出台,粮食40年统购统销的历史宣告结束。

价格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QQ截图20210529101630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价格改革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切入点,对经济体制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市价格改革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逐步深化,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市物价局综合调控处副处长任书毅说:“改革开放以来,在价格改革上进行的种种努力,正是我们现在能够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重要前提。”

回顾改革开放前,尤其是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全市实行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政府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理,导致市场供应单一。1984年,原市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下发《改革物价管理,放宽物价政策的意见》,将110种工业品价格、60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53种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下放给县区管理,并放开714种三类小商品价格和家禽购销价格。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开始由“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向“放调结合、以放为主”转变。

我市新旧价格形成机制真正迎来转折,是在1992年。当年8月,原市物价局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放开商品零售价格的通知》《关于深化价格改革,放活放好商品价格的意见》,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比重,地方农副产品和地产日用工业消费品,除少数品种外,价格全部放开;全市商业经营单位商品零售价格全面放开;同时放开了理发、洗澡、照相、舞厅、修理服务等经营性收费。这一年我市放开的市管品种达102种,放开价格商品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的比重上升到87%。

到了1993年,我市又放开了钢铁产品价格,粮食、油料购销价格,水泥出厂价格,薄荷油、山羊板皮、对虾等价格,同时对宾馆、招待所客房价格由国家定价改为指导价,小旅馆和低等级床位价格放开。至此,我市放开商品价格比重已达到95%,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当时的东方大厦兼财务科长、公司副经理,当时商场进了一批海尔空调,虽然市场已经逐步放开了,像电视机、空调这样的商品不再需要凭票购买,但是就供应量来说,依然满足不了整个市场的需求。”张义贵回忆说,而如今,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力、创造力都有了日新月异的提升,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价格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形成价格的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通过循序渐进的价格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不仅让市场更加活跃,物资更加多样,老百姓也从中获得更多实惠。”任书毅说。

移动支付让消费更便捷

QQ截图20210529101644

在票证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现金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随后,信用卡的出现成为支付方式的又一转变,刷卡成为大家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今天花明天钱”的超前消费理念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信用卡兴起那会儿,外出消费几乎是卡不离手,无需携带现金,一张信用卡就能随时买单,感觉非常方便。”海州区浦西街道蔷薇社区居民苗燕青回忆。后来,网络逐步普及,购物方式迎来了根本性变革,从“线下”到“线上”,网上银行走上历史舞台,各家银行推出的“一网通网上支付”业务备受市场青睐。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外出购物的首选支付方式,人们的生活也因此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走在街上,肚子饿了,随意一家餐饮店“扫一扫”就能买到可口的食物;待在家里,不想做饭,打开手机点单,外卖就能快速送到家;生活用品没了,只需登录电商平台,用手机支付,“柴米油盐”一两天就能到手。总之,大到各种家电家具,小到早餐摊点的油条豆浆,只要有手机,就能轻松支付。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一家人去南京旅游,从订酒店、高铁票,到坐地铁、公交,再到外出就餐、消费购物,几乎全都是手机扫码支付。只有刚到那天我父母的手机没有开通扫码坐地铁的功能,排了好长的队买地铁票,后来因为行程好几天,每次都排队确实太麻烦了,就帮他俩开通了手机扫码功能,之后再坐地铁都是直接扫码进出,非常方便。”海州区新海街道新潮社区居民王萍说,回来之后,年过六旬的父母时不时地感慨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两人都要求学习使用手机支付。

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购物相比,如今人们的购物支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支付几乎实现了对生活各个环节的覆盖,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等支付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居民消费理念和支付习惯也都悄然发生了改变。

新时代消费升级大势所趋

QQ截图20210529101721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繁荣活跃,港城的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供给市场逐步完善,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据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4亿元,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7.4亿元,同比增长1.5%。电子商务成为市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34%,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商品大为丰富,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宣告结束,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繁多、数量充足、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大众化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火爆,消费品市场向满足大众消费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方向迈进。”市商务局运行处相关负责人说。

2014年国庆节前夕,苏宁广场开业,连云港迎来了第一个“一站式购物商场”。仅开业首日,整个商场的客流量就突破了30万。“激动啊!那一年我还在苏州上大学,正好从学校回来过国庆假期,连云港终于有个时尚的商场了,既能吃饭,又能买衣服,还能看电影。”“90后”小伙姜如回忆道,当时他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条消息,引来不少身在外地的港城小伙伴的疯狂点赞。

之后的几年间,万达、利群、吾悦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港城的商业业态由最初的专卖店、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风靡一时到如今的多个商业综合体唱主角,背后也折射出港城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

“居民消费逐渐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市商务局运行处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网络购物的兴起也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为此,我市重点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打造规范运行的电子商务平台,天马网络、菜篮子网、东海水晶网等平台积极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营销方式,促进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的有机结合,港城人的消费体验越来越完美。如今,与计划经济年代的票证定量供应相比,港城人足不出户便能“买遍世界”,生活质量发生了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港城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港城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推动港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王怀诗 杨刚 史贽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