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打开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妈!”……近日,四川成都一位妈妈无意间走红,因为儿子频繁的喊妈妈导致她没法专心工作,她和儿子签下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在这份“条约”中,妈妈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10点要求,希望他尽快自立起来,而儿子也表示能坚持下来。
这一新闻在港城也引发了无数家长的情感共鸣,很多市民表示家中就有不停喊妈的“同款”娃,这位妈妈的做法真是“及时雨”,给了他们很好的借鉴。那么,这种和孩子签署条约的方式有何利弊,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新南街道延南社区召集部分家长代表以及老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人员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家长观点
“喊妈事件”戳中家庭教育大问题
“妈妈,帮我拿下衣服。”“妈妈,我的水杯在哪里?”“妈妈,这个字怎么读?”……32岁的刘娜是一名设计师,一边带娃一边工作,她深知“不被打扰”的重要性,也深知当你身边有个“神兽”时,自己会成为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火药桶,眼下孩子马上大班了,也到了幼小衔接的时候,她觉得这个妈妈的做法可以借鉴。
“即便是全职在家带孩子,如果孩子有事没事就喊妈,妈妈也会觉得很烦,其实这个‘喊妈事件’戳中了家庭教育中的大问题,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喊妈’却不怎么‘喊爸’呢?”刘娜分析说,在当下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教育中,妈妈扛起了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职责,妈妈在生活中更愿意随叫随到,妈妈平时在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付出得更多,而爸爸常常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另外,不少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自小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孩子到了小学阶段本来很多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向别人求助,也有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将孩子的日常规划得非常严格,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忽视孩子的意愿,导致孩子过于依赖家长。
“我有三个孩子,大的小学四年级,最小的很快也读一年级了,以前也是每天妈声一片,一听到叫妈妈就头皮发麻,这个妈妈的做法我倒是很赞同的,虽然我跟孩子们没有签条约,但是也立了些规定。”陆女士介绍,从大女儿一年级入学开始,她就跟孩子约定好,作业遇到不会的先空着,最后积累在一起解决,不能一直喊妈。现在弟弟妹妹们有些事情,也会让俩孩子先求助姐姐,姐姐不能解决的再找她,毕竟一直被喊妈妈,妈妈也会心力交瘁的。
及时关注孩子需求 尊重孩子情绪也很重要
“我有两个孩子,老二就特别喜欢喊妈妈,有时候其实什么事情也没有,他说就是想我了,喊一声而已。有事没事就喊妈,可能妈妈会觉得很烦,我觉得这是妈妈没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光是要跟孩子约定,也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范女士表示,这位妈妈的做法可以借鉴,但是很多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虽然现在年轻父母知识水平高了,但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或者在行为上并不能做到,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比如孩子在穿衣服,但他自己始终穿不好着急,就向他最爱的爸爸妈妈求助,他期待的是爸爸或妈妈能帮他穿好这件衣服,而不是只告诉他,这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不能帮你。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无助感,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范女士说,当父母真正地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件事都是天大的事。
所以,如果孩子的求助是合理的,父母就不要“死守原则”一遍遍地向孩子强调“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需要爱和理解,想要孩子自立,父母就应该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焦虑、害怕等各种情绪,然后再提供建议和帮助。
类似的“约法三章”还有很多
“和孩子签条约,这事我做过,不过不是不喊妈。”居民蔡女士介绍,她家孩子现在十岁了,早在两年前,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就给孩子定了个家庭条约,并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内容包括不许撒谎,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写作业,公共场合不乱跑、不喧哗、不乱摸别人店里的东西,不把同学的东西带回家等,让孩子每天参照执行,如果哪天犯了错误,就要回家面壁思过,还要把违反的那一条家庭条约大声背上十遍。
蔡女士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很多事情说多了孩子会厌烦,家长也觉得啰嗦,双方约定后打印出来参照执行是个很好的办法。她记得孩子有次撒谎,因为违反先前说好的约定,她拿出戒尺惩罚了孩子,结果孩子偷偷地把戒尺藏了起来,等到第二次犯错的时候,到处找都找不到戒尺,气得她直接动了手,后来又从网上买了两个戒尺,彻底断了孩子逃避惩罚的侥幸念头。从此以后,孩子犯错的次数就慢慢变少了。
市民崔红霞表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并不少,其实约法三章不难,难的是约法三章的执行过程、孩子和父母博弈的过程,对于很多事情约法三章不是你出个规定就能杜绝的,它不仅是孩子单方面的事,作为家长更应该结合孩子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单一教育方式,为人父母也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让这个约法三章奏效。
教师观点
签订条约有一定的实效性和意义
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教师武建平表示,和孩子签订“不要喊妈”条约有一定的实效性和意义。她说,当下很多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不放手让孩子做事,导致小孩的自力更生能力减弱。签了这样的条约,首先让孩子意识上逐渐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其次通过生活、学习中的细节践行条约,也会不断改善孩子独立的能力。
在与孩子签约的过程中,武老师认为父母还可以这样做:1.学会放手,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有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2.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鼓励的语言让孩子有主观能动性。如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篇读后感,孩子可能是茫然的,这时家长不妨与孩子开展一次对话,通过两者的交流去解读文本,这样孩子会找到写作的方向感。再如孩子做家务时会有困难,家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正面引导,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孩子先行是有必要的,完成后家长也能适时地进行总结。孩子完成得出色,可以奖励一下,相反可以提出建议改善。
心理专家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而不是文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广勋认为,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角度看,这位母亲的管理方式不可取,综合衡量是弊大于利。
一是管理方法过于简单。一年级儿童刚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安全感获得尚未结束,内心仍需要母亲呵护,家长需要重视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留意在生活、学习、娱乐中培养孩子的认知和自立能力,尽量做到寓教于乐,言传身教,不能简单地以条约形式管理,这样做可能会管得住身,管不了心。
二是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儿童习惯性地喊一句妈,大部分时间并非需要妈妈的帮助,而是一种情感交流的信号,此时如果母亲因个人情绪状态不佳,漠视甚至反感,对孩子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正如该案例中孩子所说“妈妈,你是不是嫌弃我了”,看似玩笑,其实不是玩笑,是孩子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心理投射。
三是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塑造。沟通交流是一种能力,快乐也是一种能力,沟通技巧需要通过学习得以掌握,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感受快乐,儿童的沟通技巧最先在与家长互动中形成,忽略孩子的需要,用一份条约阻挡来自孩子的“打扰”,可能会导致孩子内向沉默,尽管条约内容是经过协商的,产生的结果可能是父母预料不到的。
“当然这位母亲通过签下条约来帮助孩子学会自立,出发点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不可否认在塑造孩子自立行为习惯方面会取得一定效果,但前提是不能忽视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内心需要,家长应该有耐心,在管教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营造和谐家庭成长环境。”刘广勋送给家长们现代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句话,“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而不是文字”,希望所有儿童家长理解这句话。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