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千年水道 百年复兴 不息的盐河水,是城市发展之根

一座城市有水环绕,就会蕴含灵秀。

如今,坐着游船穿行在西盐河上,两岸树影斑驳,高楼林立。桨声灯影中,一幅娟秀柔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盐河两岸承载的不仅是盐和物,还有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悠久文明的宏伟诗篇。东、西盐河之间,是城市的中心,流经两灌,历经沧桑巨变,见证城市发展。

随着我市被纳入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盐河的每一寸发展,凝聚了港城人的奋斗精神,更浓缩了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运河精神。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盐河,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值得每一位港城人思考。

盐河生态彰显城市文明高度

“这是我去河边散步时随手拍的,看画面太美,忍不住发了朋友圈。”时值岁末,在摄影爱好者宣先生的朋友圈里,东盐河保持着天蓝、水清、岸美的基调。而在几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却堪忧。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运河沿线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着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与农业污染等破坏。作为联通大运河的重要支线,盐河两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兴起,盐河的航运力渐渐衰微,千年繁忙景象不再呈现。随之而来的是无人顾及修缮和维护,河流的水质逐渐变黑变臭。”文史专家周清明说。

“河湖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我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包括盐河在内的水系污染问题,我市决心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文明建设中。近年来,港城以消除河道“脏、乱、差”为目标,通过控源截污、清淤活水、水系联通等综合治理推动水体生态修复。累计投资超过3000万元,在东、西盐河等河道实施4万平方米水生态净化工程;持续发挥“河长+流域长”、联合执法等机制,加强水环境监管;把呵护生态的“颜值”变为“金山银山”的价值,盐河古韵再现人间。

如今,绿色成为我市高质发展的鲜明底色,东、西盐河的华丽转身成为最恰当的注脚。“山清水秀是最大民生,做好水环境文章,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还能让民众享受到生态红利。”我市文史专家徐习军感慨。伴随着我市被纳入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使命感更促使我市加快改善水环境,助推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彰显一座城的文明高度。

守护盐河遗产推动城市发展

今年6月,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一座整体采用巨型船只造型的博物馆矗立起来,它就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1万余件(套)展品,全面反映了大运河历史概况、现今状态和运河沿岸美好生活。”文史专家马鉴尧介绍。

实际上,除了扬州,运河沿线城市泰州、淮安、盐城等地,都在抢抓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结合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建立主题博物馆,彰显各自的运河气韵和城市魅力。

“我市有着众多跟盐河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足以支撑一座盐河博物馆的建设,用以呼应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讲好盐河与港城的故事。”马鉴尧说。

如今,盐河古韵犹在、新风渐起,港城文化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一条街道,一块石碑,一段古曲,一种技艺……都是一座城市记忆的具象表现,是一群居民生活的舞台。它们都有动听的故事,是一座城市的活化石。而在另一位文史专家刘凤桂看来,则有着更为清晰和宏观的保护传承体系。

刘凤桂说,盐河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除建立博物馆集中保护和传承之外,还需更完善的机制和运作手段。他说:“物质文化中建筑形态的修缮保护是第一位的,盐河两岸的古代河道、桥梁、建筑、古民居村落等,应是重点。我市应明确这些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做好沿线重要文物考古、研究和认定,系统建立文物保护档案。针对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手工工艺、歌舞曲艺、方言饮食等,我市要通过确定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抢救性保护濒危项目等手段,来进行保护和传承。”

“守好盐河遗产,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也是为新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刘凤桂说道,除保护和传承,更应推动盐河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角度挖掘和展示盐河风光带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努力联动相关节点城市,打造大运河“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使之成为港城全面发展的动力引擎。

这样的创新案例数不胜数。日前,随着最后一段沥青路面铺设完成,总投资2000万元的灌南县盐河体育休闲公园也将竣工开放。而开辟生态旅游区、文化艺术区、城市活力核以及郊野绿肺区等创新手段,在盐河两岸正逐步成为常态。如此孕育而出的东盐河河滨公园、老新浦风情街区、灌南五龙口水利风景区等,正将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将保护传承与文旅消费相承接,赋予盐河以新的生命。

盐河水系带来历史发展机遇

作为盐河沿岸的乡镇,灌南县张店镇曾历经衰落,而近年来,该镇紧扣“产业富镇 农业强镇”工作目标,立足境内水质好、水资源丰富等优势,把稻虾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列入脱贫攻坚规划。其中,马台村发展规模稻虾共养1500亩,全村有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稻虾种养产业,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作为滋养了港城大地千百年的盐河水,它的存在,就是一部乡村城市变迁史。”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盐河两岸,自古就分布着枕河而居的古聚落、古民邑,如史前的大伊山遗址、秦汉时期的朐县古城、唐宋时期的石湫镇。南宋初黄河夺淮后700年间造成苏北新生大片土地,随着新移民的到来,盐河沿岸涌现一大片新的乡镇,如张店、新坝等。

“挖掘和展示盐河文化要有大的格局观和历史维度,要追本溯源,即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刘凤桂说,盐河周边整体上留下的静态遗存多、活态文化少,沿线乡村状况更是如此。如何秉承“活态、生态、动态”的保护与利用理念,把遍布于乡村的盐河历史文化遗产活化起来,成为当前我市思考的问题。

“张店镇的做法值得赞赏。”刘凤桂说,盐河文化遗产要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就需要依托盐河沿线的水、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发展一批富民产业;从沿岸小城镇做起,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支点,打造好特色小镇;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力求保持其故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使美丽乡村的景观形象和生态环境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盐河,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以一种精神流芳于世。”我市作家卢同根在他的文章《走近淮盐文化》中如此感慨道。

正如他所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丰富大运河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生精神动力。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

目前,江苏正在举全省之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让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重焕生机,以此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以盐河水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已经形成,这些城镇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盐河两岸。随着我市加入运河“朋友圈”,港城将迎来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借助全国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平台,港城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舞台上展现属于自己的“运河气象”。(记者 杨锐冰 张晨晨 通讯员 于洋)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