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思维催生港城石化产业绿色裂变

这里开动着国内单套产能最大的气相原料裂解制乙烯装置;

这里有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丙烯腈工厂;

这里是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试验场”;

……

今天,以盛虹、连云港石化、中化国际等为代表的徐圩石化产业集群,改变了人们对连云港“小化工”的印象,一座世界级的石化产业基地正展现身姿。

12月30日,江苏省首条深海排放管道———连云港徐圩新区达标尾水排海工程正式投运,这意味着徐圩新区所有达标尾水将不再流经近岸海域,达标排向深海。

从“小化工”到“大石化”,短短4年时间,连云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以共赢思维催生石化产业绿色裂变,破解发展和生态之困。石化产业规模迈上800亿元大关,成为国内丙烯腈、PTA、EVA等化工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认为,连云港正成为发展临港重化工产业的理想选址。

■ 共赢让“小化工”变身“大石化”

盛虹、中化国际、连云港石化……这些都是在资本市场和石化行业耳熟能详的企业。

过去4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连云港作为其打造“石化航母”的处女地,这让人们对这里充满几分好奇。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回忆,2009年前后,连云港沿海、沿河地区“长”出了一批“小化工”。鼎盛时,化工产业贡献了灌云、灌南二分之一GDP,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然因发展和生态失衡,“小化工”带来的“成长烦恼”让连云港城市环境持续恶化,红褐色的近海流域如一道海域伤口让人感到痛心。

2018年,省环保厅对连云港“两灌”化工园区实施环评限批,连云港化工梦面临“夭折”危机。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央、省接二连三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意见,化工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新任务倒逼港城必须走绿色化工之路。

260多家不达标化工企业被依法依规关停;百余个环境违法问题被查处。

吐旧纳新。重新出发的连云港将“化工梦”寄托在灌云化工产业园区一河之隔的徐圩新区。

2018年12月14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徐圩新区举行全省重大项目现场推进会议。盛虹炼化等10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连云港向“小化工”告别,全面拥抱“大石化”时代。

4年时间,总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项目、总投资335亿元的卫星连云港项目、总投资300亿元的中化循环产业园等基地型、龙头型项目陆续在连云港落地,让港城的“石化梦”照进现实里……

今年5月,卫星连云港项目主体———连云港石化年产250万吨的乙烷裂解制乙烯一阶段项目一次开车成功。连云港石化总经理朱晓东介绍,前三季度,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创税近8亿元。

与此同时,徐圩新区因良好的安全环境管控能力,摘得国家工业生态示范园区、绿色石化园区两大金字招牌。

今天,一座设备水平领先、工艺先进、安全环保的现代石化产业园屹立于港城之南。“发展和生态从来不是二选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石海波说,徐圩新区将新发展理念镌刻在石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让发展和生态共赢共生。

■ 循环让挑战变机遇

石化产业发展常面临环保安全监管难,循环路径让困难变机遇。

“循环是园区安全环保高效的破解路径。”石海波说,徐圩新区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推动产业链耦合共生,探索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

以循环开路,连云港石化产业克服了短期经济诱惑、过时政绩观影响,向着世界一流石化基地挺进。

徐圩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厚峰介绍,徐圩新区所有洽谈落地项目必须经过企业内审、专家评审、安全环评等基本考核,所有项目必须镶嵌在园区产业链上,并要单独设置10%左右的环保投资底线。

建区以来,有3000多亿元的投资因为“考试不合格”离场。

循环让徐圩新区集聚强大的辐射能力,让企业安于在此发展成长。

江苏瑞恒副总经理戴建庭介绍,瑞恒生产过程使用的乙烯和氧气原料供应方是园区企业连云港石化。瑞恒生产的烧碱可以为即将投产的盛虹炼化提供原料。这种同园区相关企业上下游互补互供的模式,既解决了危化品远距离输送、装卸过程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也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节约运输成本。

如今,徐圩新区已形成了炼油、烯烃、芳烃等较完整的产业链,龙头项目的各种基础原料在基地内部最大化延伸利用,基础原料就地转化率超70%。

产业循环让上下游产业链的物流端口互接,生产要素的循环供给变为可能。

徐圩新区大多数是盐碱地,水资源尤其宝贵。为此,徐圩新区建立了庞大的工业废水再生系统。所有园区污水经过“处理—循环—再处理”,70%以上可以回用。

循环让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不断提升,综合要素系统建设尤为重要。

当前,连云港石化基地正积极搭建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中心、公用工程岛、工业绿岛等能源综合利用项目为核心的区域综合要素系统,让发展要素有效整合,进一步促进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可靠性。

能源供给优化、物流畅通无阻的园区循环经济体系让园区企业发展信心更足。

12月29日,斯尔邦石化年产26万吨的丙烯腈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徐圩新区丙烯腈生产能力达到每年78万吨,跃居国内第一。

今年,徐圩新区产业项目投资有望突破500亿元,占全市产业投资的37%;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40亿元,增长105%。

循环到位让连云港石化产业安全环保管控张弛有度。以徐圩新区为例,其以6个方面100项绿色化工园区指标体系为核心,依托循环产业链条,借助“人防+技防”手段,让园区的安全环保可靠有效。截至30日,徐圩新区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市首位。

产业相互循环、资源高效配置、安全环保管控得当……连云港石化产业在高质量的新路径上走出了新姿态。

■ 创新变压力为动力

绿色发展还意味着以创新之力成就增长之势。逐步成长起来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将创新融入发展中,不断开出新时代的报春花。

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成本控制更显重要。连云港石化产业从诞生的那一天,就将创新理念融入其中,破解发展难题。

今年10月,徐圩新区主动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共同开发可用于化工园区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新技术,打造近零园区。“这样的技术是全国首创的。”徐圩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缪明生表示,开发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这是徐圩新区必须突破的难关,因为能耗利用的水平将决定园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高度。

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困局,唯有创新才能有序发展。

2019年6月,盛虹石化创新中心平台在连云港正式成立。两年多,企业自主研发及合作开发项目百余项,并成功开发出光伏级EVA树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获得了中石化联合会2021年度创新产品称号,让连云港成为全国EVA光伏材料新的基地。

市科技局副局长郑刚表示,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连云港必能争当石化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为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注入新动力。

创新让今天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大不一样。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市化工行业300多家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495亿元,2021年底,连云港83家化工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已超800亿元。

依靠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安全环保在连云港大石化产业链中实现了良性互动。

隆冬已至,春光不远。当前,连云港正按照省委书记吴政隆的要求,以最先进技术、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打造安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化工标杆。(周莹  杨轩)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