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破浪前行谱新曲 奋进崛起书华章——我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增效

这是破浪前行的发展成果——

2021年,我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四五”实现开局首胜,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0亿元,增长10%左右,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这是奋进崛起的“港城力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应税销售收入预计将分别增长12%、18%和36%。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引领港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推进了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港城经济巨轮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大块头”引领产业强势发力 强增长驱动港城实现新的跨越

寒冬腊月,笔者走进徐圩新区的卫星化学连云港石化一期一阶段项目生产运行现场,感受到火热的生产场景:宽敞的中控室内,各装置操作员正坐在操作台前,聚精会神地查看显示屏显示的各种工艺运行参数。作为连云港石化基地“十四五”开局之年投产的最大工业项目,年产320万吨烯烃综合利用一期一阶段项目投产以来,经济效益理想,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21年前三季度,该项目销售收入突破45亿元,创税近8亿元。

卫星化学连云港石化项目是近年来我市招引的重大项目之一。2021年,我市全力以赴抓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促有效投资落地投产,投资运行稳走向好,为我市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提供了强劲动能。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27亿元,16个省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8%。盛虹炼化、卫星石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三新一高”产业四大国家级基地初见成效,产业强市基础更加牢固。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重大项目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关系着我市经济的韧性和后发之力。这一年,港城各县区和板块以优化结构、提升效益为必要前提,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保持了港城经济的稳定,夯实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徐圩新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在中化产业园项目的瑞恒项目建设现场,笔者看到巨大的化工装置被包裹在建筑物中,高大巍峨。据了解,目前瑞恒一期相关建设计划均按照序时进度全部完成,正在等待省相关部门核发生产许可证,准备试车;碳三项目中苯酚丙酮、双酚A装置完成土建交安,部分设备安装就位。丙烷脱氢、环氧丙烷项目进行土建施工。

在港城大地,这样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并不是个案。“这些项目就是连云港‘十四五’发展的底气。”市发改委主任韦怀余表示,在这批项目的带动下,港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更加有效率、有质量,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重大项目的强势增长带动了一批新的企业崛起。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预计新增规上企业890家,总量达3200家。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带动政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1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实现增长1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预计可达8.4%。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 自贸试验区铸就发展新高地

清晨的阳光,挥洒在市开发区“一带一路”供应链现场。来自日韩、长三角的货物从这里装箱,发往中亚地区及欧洲大陆。该项目负责人孙忠平介绍,“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连云港)项目自去年4月运营以来,已经向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输送超300余箱的国际集装箱,将来自长三角、大湾区、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商品向西运输,积极构建联通连云港至里海消费类商品供应链大通道。

2021年以来,港城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对外开放铺展出气势恢宏的新画卷,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愈见明显。

数据显示:2021年,预计连云港港口完成吞吐量2.8亿吨、集装箱运量500万标箱,分别增长10%、4%,中哈基地、上合物流园物流量分别增长13%、90%,与兰州等陆桥沿线城市陆港开展战略合作,中亚回程过境运量居全国首位,首开至俄罗斯中欧班列。2021年前11个月,连云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63.4亿元,增长49.2%,增速高于我市外贸整体增速。丝路物博会、国际医药技术大会、农洽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镇江连云港工业园区总体方案获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在徐圩港区,笔者看到来自全球的化工原料正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输到这里。作为连云港石化产业的集聚地,徐圩新区正在成为我市大宗商品进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2021年,徐圩新区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大部分的力量来自基地企业的原料、设备进口。

从促进出口到扩大进口,港城在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过去五年,港城的扩大开放走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连云港与世界经济更宽领域、更深融合的恢宏乐章正在奏响。

——以自贸区为核心推动重要的开放制度创新,港城对外开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2021年以来,我市以高水平的制度创新实现筑巢引凤,新一轮开放红利密集释放。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创新经验105项,承接省级下放赋权192项,4个板块纳入省级联动创新发展区。

——深度融入世界,主动助力国家内外双循环。如今在欧美药店有连云港生产制造的药品;在中东集市有连云港“织就”的礼拜毯;在东南亚基建现场有连云港生产的装备……顺应时代潮流的连云港,承接着扩大开放的东风,走向世界。如今,我市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关系,出口产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前11个月,全市进出口总额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3%,增速全省第一。

——开放包容,使连云港成为外资投资的热土。连云港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优化环境促发展 问题清零解难题”系列活动,累计协调解决外贸企业反映的各类困难和问题近百个。去年前11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1亿美元,同比增长36%。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优化环境增加增长动力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2021年,我市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变职能,在市场松绑除障中释放活力,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提高跨部门联合监管质效,让港城经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去年我朋友开了一家公司,办理各项手续花了1天多时间。没想到现在服务速度快不说,还免费为企业刻章,为这样的服务点赞!”连云港漫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费翔说。他从提交材料到办理完成营业执照、公章备案刻制和涉税事项等一系列业务仅用时69分钟。

费翔的经历源自港城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

东海县构建“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网通办、一窗领取”的集成套餐服务模式;海州区(高新区)强化三级会办机制,坚持把审批服务向一线推进;连云区行政审批局借助当下流行的二维码功能和连云区12345二级平台,推出了“营商环境意见码”服务……我市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等举措,努力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城市促投资政策体系,瞄准企业落地的堵点难点对症下药,打造既贴心又暖心的“五星级服务”,真心实意增加企业对政府的好感。

企业的获得感更能通过方便办事来实现。在我市印发的《连云港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2021版)》中,我市从企业和群众“办成一件事”角度出发,打造个人生命树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将更多相关联的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一件事”链条,重点推进开餐馆、开旅馆、初次就业、退休、不动产登记等一批省定高频便民涉企一件事改革,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在这些政策扶持下,2021年,我市“中华药港”核心区一期项目入驻率达67%。销售过百亿企业达10家,上市企业达10家。连续6年获省长质量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5%。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个。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投用,网络零售额保持30%以上增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理念清晰、方法正确,就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开创现代化新港城更加美好的明天。(周莹 王怀诗 连发 刘莉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