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阅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又是一个与春天相约的“读书日”。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3月,我们同舟共济,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5月,共青团将迎来建团100周年;今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隆重召开。在港城这片热土上,我们用阅读涵养文化精神,用经典传承时代之声,让读书走深走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建功新时代贡献文化力量。

书香港城:魅力绽放

“捐出这些书籍,我也是想助力全民阅读工作,让更多市民感受书香魅力。”昨日上午,德平书店向市图书馆捐赠了价值13000元的500册图书,负责人李文伦说。今年是《书香连云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我市全民阅读工作成效显著,阅读活动参与率、满意率等,均有所增长。这样的成绩取得,离不开阅读阵地的建设、特色活动的举行,以及阅读推广项目的火热助推。

“第九届花果山读书节”“经典悦读”“连云港书展”“读书追梦 共享小康”农家书屋主题阅读活动;连续6年举办“全民阅读春风行动”,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书香童年”……我市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书房不仅积淀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是城市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相关负责人坦言,去年以来,我市已建成并开放11家城市书房,30家小镇书房,提升改造一批农家书屋等。近90%的农家书屋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完成600家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在人流密集场所布点了一批阅读新空间和设施终端,进一步打牢了全民阅读工作基础。

网红书店 :让港城书香味更浓

在这个将打卡分享生活奉为主流的新消费时代,书店已经从过去单一卖书的安静空间,更加注重设计感,不断提升“颜值”和文化内涵,蝶变成一座城市新地标。坐落在我市海州区繁华老街民主路的时畔书房便是其中之一。它不再藏身于安静的街角巷尾,而是进驻到城市繁华商圈。出现在书店内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咖啡、文创、展览场地、活动场所……在这里穿梭打卡,俨然成为许多港城人追捧的新娱乐生态。

  今年32岁的港城市民刘女士是时畔书房的常客。在她看来,走进书店的理由,不只是看书和买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自去年下半年开业以来,无论是书店颜值,还是在这里选书读书的舒适程度,都吸引了很多人来探店。”书店负责人张君秋表示,如今的书店,多元化经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书房还常年举办展览、组织会议培训,以签售会、名人讲座、培训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或服务,吸引更多爱读书的市民们前来交流、分享,让港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鲜活起来。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张君秋表示,书店注重社交功能,同时会将上海、北京等全国最先锋潮流的文化和活动形式引入港城,将这里打造成艺术的聚集地、心灵的栖息地、生活美学的发源地,让书房从“网红”走向“长红”,让港城的书香味更浓。

“适宜阅读”:非常重要

阅读,已经成为港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专业书籍还是休闲读本,在袅袅茶香中遨游于书中世界,是一种享受。

  聊起读过的书,专栏作家、评论家、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理事、市镜花缘研究会会长、市西游记研究会副会长徐习军,首推单世联的《走向思维的故乡》,该书列入“左岸文丛”于1993年出版,汇集了单世联35篇思考之作,包括《想起青年马克思》等“反调俱乐部”的探讨,也有《晚年朱光潜与青年马克思》等“沉默一线”的思索,还有《美学,反抗资本主义》等“走向思维故乡”的感悟,是一本给人带来思维震荡的文化佳构。

  “《走向思维的故乡》之所以能让我保存近30年且读了N遍——这就是我想说的阅读的要义——阅读是一种目视、口读、脑思、心悟的行为,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更是事关阅读者个体生命质量乃至国家未来的高度自觉。一本书,只有能给人带来思维涤荡、心灵震撼才能恒久注入心灵深处,否则只能归入‘资料’而不是‘书’,尽管有‘书’的形式。”徐习军说。

  徐习军表示,以自己的阅读体验而言,“适宜阅读”非常重要。他认为,适合的阅读方式决定阅读成效,读书应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职业需要,或泛读或精读或研读。“泛读”就是常说的“浅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然而对于经典作品、文史哲思类专业书籍还是必须要“精读”。当然,读书的原则是首先保证“阅读安全”,其次才是按需所读,不是什么“书”都能读,一些负能量甚至拉偏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书是不能读的。

居家阅读:从回望过往中思考未来

“前段时间疫情防控,居家不出。工作和家庭生活不可逆转地混在一起,还要应付疫情本身带来的压力,焦虑每日递增。”家住海州玉龙社区的戴波涛是名装饰设计师,他说,平时忙于工作,家中书架上有不少书落了薄薄一层灰。那段时间,从中抽出几本,抖落轻尘,读书能让自己有一份宁静。

  他最爱看的是《老照片》丛书,家里存了几十辑。“《老照片》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居家期间,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沉浸书间的感觉,和身处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贴切。”

  《老照片》特别强调是平民百姓的私人叙事提供平台,以个体记忆来弥补宏大叙事的不足。其中,刊出过各种各样难以计数的家庭合影。这些不同时期的家庭合影,在书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呈现了多年以前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细节,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伦理与风貌,为后人研究中国家庭乃至社会时代的变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有时照片里毫不起眼的一什一物,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经济发展、中外交往和社会变迁的有力佐证。”

  “《老照片》的主编曾说过,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同时也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戴波涛认为,比起那些“宏大叙事”,百姓的家藏老照片显然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生命的温度。这温度既是个体的,同时也是时代的。

  “网上有段话说,疫情期间同样是居家,有人整天追剧刷手机玩游戏,有人则是读书学习、强身健体,这是提升自己的价值免疫力。”戴波涛对此深以为然,“在书中回望过往,不经意间能为通向未来的人生路上点亮一盏灯。”

农家书屋:丰润农民精神世界

近日,在东海县黄川镇临洪村农家书屋,该村村民张军手捧一本《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屋内,整齐划一的图书专柜、色彩多元的灯饰布置、温馨舒适的阅读桌椅……吸引了不少农民前来阅读。

  在东海县,像临洪村这样的农家书屋有369个,覆盖全县各行政村和社区。这些书屋的面积均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了书柜、阅览桌椅以及电脑,书册数在3000至8000册不等。每家农家书屋还配备一名“耕读传家”农民阅读志愿者,为农民提供借阅服务。

  在西双湖畔的湖西村, 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农家小楼,就在这里,坐落着全省唯一挂牌为公共图书馆分馆的民间图书馆,同时也是国内唯一挂牌的邓演达文献馆——东海樊氏图书馆。图书馆的书大多是樊振的私人收藏,还有樊家传下来的一些古书。在这里,村民孩子们时常过来读书、借阅。“既不需要办理证件、支付押金,也不需要办理借阅手续,方便得很。”大家都知道,樊氏图书馆是个可以免费看书的地方。

  “分享一本好书,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就是我最大的满足。”这是樊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开办书屋的初心所在。如今,樊氏图书馆已连续26年免费向社会开放,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

  东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正斌坦言,农民进书屋可帮助村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生活常识、培养文明习惯,已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神乐园”和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七旬老人:读书圆了梦

昨日,在连云区宿城街道的桃源书屋,今年74岁刘道发正在专注地看《职业道德和法治》。“疫情期间,我一刻也没有闲着,一方面为《宿城街道志》搜集资料,一方面读书备课给孩子们上网课,同时还要兼顾关工委的工作。”刘道发笑着说。

  刘道发是宝山村出了名的书香之家。17岁,他来到宿城工作。建立家庭后,他在教书、读书的同时,也注重家教、家风的培养,始终遵循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用家长的学习和读书表现影响孩子读书。如晚上他备课时,孩子做作业,妻子作辅导。从2010年起,每年春节的初四还是家庭固定读书日,全家人围坐读书、写心得;初五晚上,家庭会议,交流各人工作和学习情况,重温家训,谈谈新的一年的打算。

  退休后,刘道发和妻子周桂兰把自家的书屋,办成为村民和外来务工子女服务的农家书屋,自购适合村民和学生阅读的书籍6000余册。为让寒夏来书屋读书、借书的人不受热不挨冻,刘道发特意购买了立柜式空调。“书屋由老伴具体负责管理,我负责组织集体读书活动和学生读者‘读后感’的点评工作。”针对重要节点,桃源书屋还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刘道发说,自己平时读书杂,读得最多是党史、连云港革命史方面的书籍,不仅充实自身,接受教育,同时也为书屋读者宣讲党史和大桅尖保卫战备课。“退休后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沉浸在茫茫书海中,正所谓读书圆了我的梦,成就了我的事业,增强了我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我的身心,不仅为家人、子女做出读书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使自己的心态敞亮,生活有目标,心中有梦想。”这是他的真实感受。(□ 张晨晨 伏广进 庄婷婷 肖婷婷 史卫平 张晶晶 亢丽芸 张开虎 易敏 肖迪)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